说到底,清淡思想内核就是虚、空,并不存在谁思想性定要深刻过谁。只要还有词,就能直争论下去。比如最有名气清谈家王衍,就是所谓口中雌黄,对错全在他之口。
经过沈哲子番训练,沈沛之清谈功力大涨,再与人对论时,振振有词,咄咄逼人,少有番清谈就败下来情况,往往都要持续到二番、三番,动辄便是几个时辰。等到各种技巧运用纯熟之后,绝对会成为个声名鹊起清谈高手。
亲眼见证沈沛之在沈哲子调教下发生脱胎换骨变化,纪友对沈哲子本领钦佩有加,便也跟着起学习各种清谈技巧。在时下而言,清谈绝对是士人应当掌握技能首位。
沈哲子不免认真想过,要不要编几套教材,开个学校专门教人清谈?等到肆市里卖菜大伯也能似模似样清谈,看那些自觉得高人等名士们是否还热衷于此。
至于识鉴时人,评鉴古人,这更是沈哲子看家本领。如果现在见到桓温,他就可以铁口直断你将来最小儿子天生反骨,简直要比时下最牛逼神棍戴洋还要牛逼几分。
这也是人之常情,人之所以会对某些大人物心存敬畏,多半要归功于神秘感。但只要解得多,也就会明白,大人物也是人,也要吃饭喝水,也有七情六欲。神秘感消失,敬畏之心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眼界开阔,底气自生,沈沛之举止之间也就不再过于拘束,手脚旦放开,气度也就有。虽然时间还没有多久,但耳濡目染下,沈沛之气质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偶尔在乌衣巷遇到某位贵人,不复最初拘谨,有时候甚至还能自如对答几句。
气度之类软实力还好办,但清谈这种硬功夫则就考验个人。
沈哲子自己不懂清谈,但纪府不乏人懂,听过几次后也感觉这个清谈跟漫无边际瞎扯还是略有区别。首先对玄学义理要精通,其次思维要敏捷,第三辞藻要清丽,很考验个人知识储备、天赋悟性以及词汇量。
沈哲子有次撺掇葛洪跟沈沛之清谈场,没多久沈沛之就语竭败下阵来,葛洪对其评价是:口嚼木屑,干涩无味。可见有多看不上沈沛之清谈本领。
提升沈沛之个人素养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下场子刷名气
针对于此,沈哲子不得不从基本修辞手法训练沈沛之语文能力。大概时下还非文教大昌年代,以沈哲子耳闻目睹所接触到时人来评判,时人文学素养并不很高,水平线也就勉强能够达到后世初中毕业水准。高特别高,低特别低。
这说并不包括目不识丁普通人,单就受过良好家庭教育士族子弟而言,水平也参差不齐。不说别人,单就葛洪来说,对于修辞手法运用,也就是高中生水平。
大抵眼下还是个靠天赋吃饭年代,单单“比喻”这项修辞手法,就全凭自悟,直到南朝梁《文心雕龙》才有全面系统论述总结。
沈哲子针对沈沛之训练,首先就是各种修辞手法,能够锻炼想象力比喻、增加气势排比、加强语境效果夸张等等。
然后就是背诵各种时下比较清新别致词汇,总结清谈常用语式结构,记牢几个组织语言公式。最后才是后世各种辩论成熟技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