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消息也尽非好消息,还有件麻烦就是如今已经到达吴郡王舒。为争取点主导权,王舒甚至不惜矫诏都要假扬州刺史事,为就是能获得吴中义军领导权。会稽分州不啻于给他当头棒,有东扬州存在,吴中各家对于举义热心不免冷却下来,这等于直接篡夺本该属于王舒军权。
王舒虽然阻止不东扬立州,但对此也不是没有反击,严禁东扬军跨境布防。所以,到目前为止,吴郡和吴兴两地,除王舒自己部属之外,只有些老弱病残郡兵军户在守卫地方。要各家如往年那般举义,要就这不设防等着叛军攻打过来。
待下如今京口形势。老爹率众北上,除给自家站台以外,当然也要为庾怿撑腰。
“大乱之世,不争即退。与庾元规,不过先发后发而已,彼此不必存疚。不过叔预待知己,他家如今大罪加身,是不能视而不见。早先心有意气,志不能逞,如今强兵在手,拨乱反正都是应有之意。”
事已至此,沈充也不再提早先有意割据会稽打算,虽然对儿子诸多数落,但大半气恼还是沈哲子过于激进犯险。现在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如今局面较之单纯割据会稽要好上许多。
接下来,沈充又讲述下东扬州招兵盛况。义军与正规军终究意义不同,东扬得立军州,乃是吴人在政治上大胜利,大凡吴中人家,对此几乎都是欣然响应。吴中兵甲稍逊那是政治上打压,并不意味着吴人就完全软弱无力。
单单沈家如今所养私军,到如今已有数千人规模。当然这其中主要还是沈哲子在公主领地内养起来,至于吴中乡土虽然人力更多,但绝大多数还要承担生产和运输等劳作,真正脱产甲士并不算多。
这还只是沈家家,再加上吴中其他人家,朝廷划分给东扬州兵员名额实在不多。时下军编制在两到三千人之间,淮北等战乱比较频繁地方,或能达到四千人数。掐头去尾,十军编制不过是区区三万余人而已。早年沈家作乱,都能发动起这样庞大人力,分散到整个吴中去,实在不算是多沉重兵役负担。
讲到东扬军招募,沈充亦是眉飞色舞,拍着书案兴奋道:“谁言吴中无勇武?如今东扬军内,人人可开两石,负重百斤疾行!兵员之优,可称翘楚!”
沈哲子听到这话,亦感振奋。虽然强军标准有很多,但无疑兵士个人素质乃是极为重要指标。他自己也算是调养充分,又不乏名师指点,但到现在开两石弓都有勉强。换言之,凭他现在武力值,根本连东扬军门槛都达不到。
东扬军兵员虽然遍及三吴,但从立军之初便打上浓厚沈家印记,从无到有创建起来。哪怕沈充并未刻意将这支军队朝他家私军方向去打造,但影响力也是从上到下以贯之。且不说作为最高统帅沈充,单单什长兵尉级将官,便足足有两百余名都是出身沈家。
以往沈家虽有江东豪首之称,部曲门生众多,但这都不是正常状态下能够发动起来军事力量。所以在具体政治博弈中,这点是不足以作为个筹码来使用。但是随着东扬州立军,这项优势便以法理形式得以确立起来,没有人能再无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