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豪奢配备,哪怕是在吴中都难大规模装备,如今东扬军三万余人也已经达到个承受力极限。这还是因为商盟成立以来,吴中大得其利,若凭早先物力,也根本难以承担如此豪奢投入。
装备精良到烧包,由此带来不便就是机动性大幅度削减。长途行军自然不可能全副武装,单单军械运输便是个让人头疼问题。沈哲子这三千人开动,所配备民夫便有将近五千人,牛车马车更是难以计数,如此才没有耽误行军。若凭这样军队转战天下,哪怕战斗力足够,补给和运输力也达不到。
不过这倒也不怪乡人太热情,实在是东扬军立军之初主要意图便是守卫吴中乡土。吴中水网密布,这些年来就是每年都不间断疏浚修葺,水运便捷可以极大程度提高机动性,并不影响战斗力。
两日后,沈哲子率领军队到达大业关。他任务就是固守大业关,保证京口正面不
来,反倒凸显出王舒借陶侃之子私心离间彼此行为。
接下来几天,来自各地之人有留在行台护驾,有则再返回各自职所准备举事。如今行台建立,各种行政、军务章程都已经确立下来,不必再像早先那样谨小慎微。直被隔离在外郗鉴也终于被召入行台,复任尚书令督南北军事拱卫行台。
虽然有陶侃任职大都督调度内外诸军,定程度上可以抵消王舒在吴中掣肘。但毕竟东西路途太远,军令很难及时传达。为确保京口行台和吴中安稳,行台只能再为王舒增兵数千,允其固守吴郡。
四月中,沈哲子也率军离开行台,前往大业关。老爹带来东扬军,其中军归于他统领,另军则留在行台由护军府直辖以保证庾怿话语权。
如今沈哲子也是方使君,麾下不乏战将,像是郭诵、徐茂等久经战事宿将,还有他家沈默、沈牧等骁勇族人,眼下都归于他来辖制。这也是世家子弟进仕优越所在,本身便有家资可以依仗,旦任事起点甚高。寒门子弟奋斗半生,能够达到高度甚至还不如沈哲子起点高。
哪怕自身便是受益者,对于如此不公平现象,沈哲子也是不免咂舌。诚然他自己本有特殊性,其他士族子弟也无他这样雄厚资本,但即便是这差距再缩小倍,若是成为整个社会常态,所害仍是不小。
虽然担任统帅,沈哲子也知军略确非自己所长,因而给族叔沈默和徐茂等人都加行军督护,具体事务交给旁人。像随在他军中陶弘,庾怿之子庾曼之,还有其他几家子弟,沈哲子虽然将人带来,但给他们要求也都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要干扰到正常军务就好。
三千余人浩浩荡荡开拔,沈哲子虽然军事不精,但也很快发现东扬军缺陷所在。
作为吴中人家期盼已久子弟兵,东扬军装备之豪奢,在时下无论南北都是名列前茅,可以说是毕集吴中物华。
基本装备是套全身札甲,套半身皮甲,环首刀,长枪,投矛,步弓,还有各种杂用军械。最基本士卒,这整套军械重量都有几百斤。至于兵尉以上军官,军备则更加精良。也难怪兵员选择要优中择优,这重份装备穿戴身上,体格稍不硬朗,站立都成问题,更不要说战斗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