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尚也是被选出来员,等到众人各自安坐,便又发声先帮沈哲子坐实个主编之名。
沈哲子自然不会怯场,但也无谓露拙,便让谢尚执笔,在席中拟作序言文赋。
这可是他不熟悉战斗风格,又懒于和这些庸者争论,索性直接闭嘴。
可是殷浩这里闭嘴,旁边还有位王怼之战斗力充盈。王羲之接着殷浩话说道:“殷渊源玄长见短,语不切实。风流自是可取,文学却未必人人有胜。前事雅趣,若是拙笔叙来,不免大失颜色,这点不得不虑。”
谢尚在旁边笑语道:“逸少何必以此自扰,厅中自有妙笔,驸马文采斐然,书接太康余韵。同侪也多有文胜之人,博采妙撷,落笔成文,必不愧于前。”
沈哲子也接口说道:“此事绝非人能执,终究还要集思广议。正需逸少贤兄这样笔法之表倾力善助,才能满纸芬芳,意蕴流长。”
“既然要录中兴旧事,自然也没有回避道理。不过何者当书,还要有善取,还望诸位勿怪。”
王羲之也不是离群绝众,郁郁寡欢性格,身临这样热闹事情当中,也愿意参与进来。众人虽然不喜其言辞,但是如果要记录中兴旧事,琅琊王氏就绕不过去,而眼下王氏只有王羲之人在场,难忍也要忍下来,而且王羲之本人也确有文墨之才,远胜于众。
待到将踊跃众人安抚下来,沈哲子才笑语道:“这桩事,牵涉南北百姓,非家之独作,若不能合乎众情,难免不能行之于众。希望诸位能有体谅,共举楼内几人执笔著作。但有成篇,先传示与内,后公之于外,不得广誉,便弃之不用。”
对于这样安排,众人倒也没有什可说,毕竟人力有长短,真不擅长文赋人即便勉强为之,愧于祖辈不说,也羞于示众。众人大多在都中厮混,谁文名更胜倒也都清楚,很快就选出共七人作为执笔撰文者。
剩下人也不是没有事情可做,可以留在楼内提供素材供其选取。这样事情不是两天就能完成,可想而知未来很长段时间里,沈园都是都中最为热闹所在。
“既然已经约成,还请驸马先作序论,广而告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