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公子如今还在永平卫没回来,军营也不许人捎信,崔燮便投帖给他父亲王指挥,写自己要回京念书事,请王指挥代他知会声。王指挥收到帖子后,倒遣人来请他请府坐坐,问问他回京之后事。
崔燮不方便讲父母不是,只说曾入宫问对,被天子指进国子监读书,往后就不留在迁安。
王指挥笑道:“还是在京城好,京里名师大儒又多,离皇上也近,你有家有业,比在这小县城里念书强。项祯他如今也操练得有些模样,蒙安顺伯青眼,等他在口外攒些军功,也能调进府军前卫当个侍卫。到时候你们又能在京里相会。”
崔燮点点头:“这些日子也直念着王兄,知道他切安好就放心。想来用不几年工夫他就能进京,此前若有些年节礼要捎给他,还要劳大人代传递。”
王指挥道:“叫伯父就好,叫什大人。你与项祯情同兄弟,老夫也就托大称你声贤侄——贤侄你那家人和产业只管安心地放在这里,只要这个指挥使还在,凭谁也不敢朝你这儿伸手。”
舍不得把这孩子真扔在通州不管,叹口气说:“不能把你带回崔家,你要进京就得先租间房子住着,休沐日出来找你。”
这样挑费就太高,进京用处也不大。崔源有些迟疑,捧砚却有主意,自己说:“那先在小计掌柜店里当伙计,休沐日进京找你。你有什新画儿给你送回家,顺便还能看爹。”
崔源也觉着这办法好,跟着起劝崔燮:“哪个当掌柜不是从伙计干起,别人也不怕苦怕累,不怕往外乡跑,这两头儿还都是他自己家呢。你给他改个合适名字,叫他正经当个伙计学做事。”
别不说,捧砚这个充满书童气息名字是该改。
崔燮在脑海中翻翻《尔雅》,给他挑个“启”字。启,开也。崔源从小卖给崔家当下人,也不记得自己祖宗姓名,而从现在起,他们就要另开支宗族,也要开辟份自己事业。
崔燮大喜过望,躬身谢过他好意。
国子监给他开假期有限,拖十来天,到不能再拖时候,他才和众人依依惜别,拉着通州魏知州和刘师爷赠书,谢千户送颜料,捎着捧砚回京城。
等他孤身进到崔府,崔榷已经等他等得不耐烦:徐
“崔启,崔启……”崔源父子念几遍这个名字,都十分满意:“现在是小三元案首给起名字,将来公子成三元及第状元老爷,崔启这名字就更值钱。们得把来历写进族谱里!”
嗯,为将来能写进崔源家族谱,他也得努力考个进士!
崔燮叫跟来长随在庙里盯着念经,带崔源父子回家收拾行李,拜别先生和邻居们。
林先生虽然不舍,但学生中生员,本就该辞馆,他还能忍着别情,教训几句就放崔燮离开。赵高邻家却是把他当成亲骨肉看承,听说他要离开,简直似丢个亲孙子那难受。他坐在赵家劝慰下午,只说年节还有见面机会,两位老人才慢慢儿好转,又叫仆人做好些吃给带上。
还有林先生塾里同窗,常在他家看书秀才也都来看他。他吃几天送别宴,收许多诗词,也作两篇文章,送出无数本彩印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