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对句》不大出名,但崔燮这个人还是出名,正说着此事左侍郎阮勤便回道:“是个神童,李学士弟子,叫皇上召进宫给太子讲过回学那个。”
张尚书拊掌道:“是他!当初他从乡下编那本书,就看他是个教人励志向学好苗子。想不到如今他都会编经义文章?”
虽不是经义文章,但也是有用东西。几位侍郎、郎中便找本《孟子》笔记给尚书大人。张尚书从头翻过,看罢书中题目崔燮写那篇编书心路历程,啧啧叹道:“老夫当初眼光果然不错。别看他生在官宦人家,不如那些真正乡间奋斗出来,也足可当个教人向上好例子。”
北京武学里生员刚教他严管两年,渐渐又有涣散之风,正好再教回。他叫下属打个条子,拨帐款直接往居安斋买几十套笔记叫人送去,跟那套《四书对句》并着肩搁在武学各学堂前头,叫学生们长些知羞耻、搏上进心思。
那些叫教官们严管两年,连好看衣裳都不能在学校里穿武学生们看见那套书,听见教官又提起“崔燮”这名子,简直都两眼黑。
些题目也是那些翰林大人们为教学子们读懂经义而尽心出,又怎能拿这书赚钱?这价钱折够成本,已是足够。”
这本书不像《水浒》《联芳录》那样,做得精精致致,卖给有钱有闲人玩赏,而是真正给需要读书儒童、书生看。
他们书好,书价低,买起就多。哪怕是像他们迁安那种地方穷书生,节衣缩食地挤出二三两银子,也能买得起这套书,看得到最好老师是怎讲学。
而且这书利润薄,那些盗版商人挤不出利润空间,恐怕盗版也不会太多。正版书前后夹有李东阳序言,有翰林诸公题跋……其中还夹着篇他写成书题记呢。
这书卖出去,换是名声,是他进入官场政治资本,而不是钱。只要有薄薄利,不至于像石墨笔那样赔本就行。
他们已经不去惹那书生,他怎没完没出这东西!好容易这两个月有些放松痕迹,叫他衬托
崔燮美滋滋地把剩二三十套卖,回去便找计掌柜来,叫他安排着多刻几套版,加紧多印,连同沧州和迁安同铺货,往后还要卖到外地去。凡买书,就送套粗细不同石墨笔芯,并附份画着写字手势使用说明书。
原先这墨笔只在京里卖,出京又有陆举人和他同年、朋友们亲身推荐,倒不定要说明书,如今要叫大客商卖到外地去,给份儿说明书则更方便些。
居安斋这边赶工印制《孟子》讲义,国学学霸们努力做题,崔燮则把印制好样书送到李东阳家,叫老师送给参与编撰本书翰林们每人十套样书,与些花露、香肥皂、鹅胰、面脂、瓶装烧酒之类作润笔。
这样种带课后题笔记,就连出题人也是头回见着,拿回去各自送给后辈,或是与同僚、朋友共赏,说着说着自然要夸崔燮句心思巧妙。这套书名声便渐渐地从翰林院渐传至督察院、六部。
兵部尚书张鹏偶然听人说句崔某主持编撰书,忽然想起自己当初还拿过个姓崔神童当志学例子,便问:“那崔燮可是当初编四书对句迁安神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