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几个样板戏之外,允许自己编演新戏。们猫腔《檀香刑》应运而生。其实,在清末民初,关于孙丙抗德故事就已经被当时猫腔艺人搬上戏台。民间些老艺人还能记住些唱词。发挥从小就喜欢编顺口溜制造流言蜚语特长,与个会拉琴会唱戏出口成章但个大字不识邻居叔叔编写九场大戏《檀香刑》,小学校里个爱好文艺右派老师帮们许多忙。与小伙伴们第次去看火车,就是为编戏“体验生活”。小说中引用《檀香刑》戏文,是后来经过县里许多职业编剧加工整理过剧本。
后来离开家乡到外地工作,对猫腔爱好被繁忙工作和艰辛生活压抑住,而猫腔这个曾经教化高密东北乡人民心灵小戏也日渐式微,专业剧团虽然还有个,但演出活动很少,后起年轻人对猫腔不感兴趣。1986年春节,回家探亲,当从火车站检票口出来,突然听到从车站广场边上家小饭馆里,传出猫腔凄婉动人唱腔。正是红日初升时刻,广场上空无人,猫腔悲凉旋律与离站火车拉响尖锐汽笛声交织在起,使心中百感交集,感觉到,火车和猫腔,这两种与青少年时期交织在起声音,就像两颗种子,在心田里,总有天会发育成大树,成为部重要作品。
1996年秋天,开始写《檀香刑》。围绕着有关火车和铁路神奇传说,写大概有五万字,放段时间回头看,明显地带着魔幻现实主义味道,于是推倒重来,许多精彩细节,因为很容易有魔幻气,也就舍弃不用。最后决定把铁路和火车声音减弱,突出猫腔声音,尽管这样会使作品丰富性减弱,但为保持比较多民间气息,为比较纯粹中国风格,毫不犹豫地作出牺牲。
就像猫腔不可能进入辉煌殿堂与意大利歌剧、俄罗斯芭蕾同台演出样,这部小说也不大可能被钟爱西方文艺、特别是阳春白雪读者欣赏。就像猫腔只能在广场上为劳苦大众演出样,这部小说也只能被对民间文化持比较亲和态度读者阅读。也许,这部小说更适合在广场上由个嗓音嘶哑人来高声朗诵,在他周围围绕着听众,这是种用耳朵阅读,是种全身心参与。为适合广场化、用耳朵阅读,有意地大量使用韵文,有意地使用戏剧化叙事手段,制造出流畅、浅显、夸张、华丽叙事效果。民间说唱艺术,曾经是小说基础。在小说这种原本是民间俗艺渐渐地成为庙堂里雅言今天,在对西方文学借鉴压倒对民间文学继承今天,《檀香刑》大概是本不合时尚书。《檀香刑》是创作过程中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可惜撤退得还不够到位。
最后,应该特别地感谢贾平凹兄为本书题写书名,还应该感谢十五年前他高举着题写着“莫言”两字牌子在西安火车站广场上迎接、把周围人吓得不敢说话段情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