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有点双标。太后自己和魏贵妃斗得难舍难分,却不允
就在肃帝和有琴皇后都已经点头,同意这个排序,即将册封孙氏为太子妃前夜,却突然爆出孙氏在给祖父守孝晚上睡着丑闻。
但是讲道理,孙氏祖父十年前就去世,孙氏当年不过个三五岁小丫头,她熬不夜,在晚上睡过去不是很常见事吗?
可就是有人要没事找事,从中作梗,让孙氏与太子妃之位失之交臂。
张太监没面子,还得压住怒火重新选,这回上奏顺序就变成“王钱孙”。孙氏还在“选三”里面,依旧会嫁给太子,只不过是从太子正妃变成太子侧妃。而张精忠和兰阶庭私下达成共识,觉得选太子殿下最喜欢王氏也挺好,秀外慧中,娇俏明媚。
但就是因为这个共识,他们再次被人举报,说这场选妃不公平,有猫腻,要重选。
帝给皇后大半尊重,也都源自于他对于闻恒这个嫡太子看重。
太子闻恒到选妃年纪,肃帝比有琴皇后都上心。但大启直以来皇室选亲,都是那套——得由太监去民间采选良家子,可以说,这里面给肃帝发挥空间并不算特别大。
当然,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操作。
好比选太子妃时候,肃帝就口气把他信重太监都派出去,可以说是遍地撒网,重点捞鱼,肃帝给每个人都划分不同选区,挑起太监之间微妙竞争。名义上,身为内官监掌印张太监还是这场选太子妃活动总管,但实际上,整场选妃因为各方势力名正言顺下场,已经注定无法被内官监所把持。
这就是肃帝,晚年数年不上朝,心留宿美人膝,却依旧能大权在握神奇人物。
事关太子,全朝上下都在看着。
哪怕事实证明,张精忠和兰阶庭之间并不存在什金银交易,但选妃还是往回捯下,最终,报上去还是这三人,只不过顺序又变,成“钱王孙”。
这回,总算再没有什变故。
钱氏成“众望所归”“司礼监和内官监力推”名正言顺太子妃。张精忠觉得最适合当太子妃孙氏和太子个人最喜欢王氏,则起成太子侧妃。
事情到这里好像也就结束,但是并不是,太后从这通闹幺蛾子之后,就已经不喜上自己儿媳钱氏,因为她觉得既得利者是钱氏,就很难保证钱氏在之前两次事情里清白。而太后,不喜欢心机过重儿媳。
只因制衡这套,他玩得贼溜。
每个有实权太监大佬,几乎都在最后选拔过程里,留二“自己人”,张精忠也不例外。应选们斗争很快就进入白热化,战争触即发。
最终,坚持到“选三”,是孙王钱三人。张精忠最为看好是孙氏,钱氏是当时东厂督主选送,兰阶庭那个时候还不是司礼监第人,但他也凭借和太子闻恒私交,在选三里塞入他“自己人”王氏。
孙王钱三人名字往上递,就是个潜规则。名义上说是,三位应选名次不分前后,请帝后和太子定夺。但实际上,“孙王钱”本身就代表内官监推荐顺序与立场。
他们主推孙氏,那是张精忠觉得最适合闻恒太子太子妃,沉稳大气,待人宽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