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水泥推广开,黄土高原上所剩不多森林,总算能保存下来,日后再慢慢补种树木,恢复古代林木繁茂、山清水秀也说不定!
沈括生态观念,并非是被陈恪水泥启发出来。事实上,在此之前,他便上书朝廷,大规模采集石炭,作为民间和朝廷主要燃料。他还从书中读到‘高奴县有脂水,可燃’这句话,曾经利用丁忧期间,亲自去边境考察,发现种褐色液体,当地人叫它‘石漆’,‘石脂’,用它烧火做饭,点灯和取暖。沈括给这种液体取个新名字,叫石油……他早就想用石炭和石油,代替松木来作燃料。他说不到必要时候决不能随意砍伐树木,尤其是古林,更不能破坏!
在陈恪看来,其观点是绝对正确,可其他人却并不在意……
所以,这不是所谓高山流水、伯牙子期,而是先知者孤独。
※※※
礼遇,你让沈括怎能不敢动?
虽然知识分子臭清高,让他不愿意当面表达什,但陈恪交给他任务,全都超额完成,甚至陈恪没想到问题,他也主动去解决,这就已经表明他态度。
而且随着接触日子越来越长,沈括也越来越佩服这位新科状元。
能让科学家佩服,只有另位同样优秀科学家。尽管陈恪远远称不上科学家,但他那超越千年见识,真只有超越时代头脑才能欣赏。比如苏轼就很佩服陈恪无所不知,但他那颗浪漫大脑,注定不会去穷究枯燥真理。所以陈恪也从没刻意向苏轼介绍过那些,超越时代知识。
他那些知识,真只有沈括能理解,能欣赏,能接受。而沈括那些发现和见解,同样也只有陈恪能真正理解、欣赏和接受。
考察南盘江、红水河期间,两人在晴明夜里,总要起看星星……这种令柳月娥不寒而栗行为,却
无论如何,两人之间交谈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往往是从众人闲聊开始,渐渐旁人就插不进嘴,只能听他们俩讲天书……
比如陈恪捣鼓出水泥和混凝土,众人目光,都集中在它对战争、工程影响上。沈括说,有水泥,人们就不用大量砍树,这是件功在千秋好事。
众人不解,问砍树还能影响千秋万代?陈恪给予肯定,他从树木可以保持水土、改变气候说起,讲到过度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贫瘠、环境恶化,最终不适宜人类居住。
这又得到沈括强烈赞同。他告诉众人,根据多方查阅史书,可以断定黄土高原原来是林密草茂,野鹿成群。这种情况在秦汉时期开始恶化,但改变并不大,因为据《山海经》记载,白于山‘上多松柏,下多栎檀’。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书中,也记载榆林附近还是片‘榆柳之薮’,这说明草原带南界应在环县和榆林线之北,之南则为森林。
而在唐宋时期,黄土高原上森林急速减少,沙漠化十分严重,以至于‘环庆以北,千里不毛’。那黄土地上绿森林哪去?是修宫殿,定都关中朝代就近从此取木;二是民间砍伐,以为建造和薪炭之用。但破坏最严重行为,还是修军事堡垒,本朝与西夏长期对峙,几十年来大修堡垒近万个,每修座堡垒便要毁掉片森林!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