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先细读是燕澹升迁历程。秋行安著说:“澹,少敏,博学有俊才,左太师举贤良为方正,以对策为议郎,后迁谏大夫、左曹中郎。每奏,进可博群书,上器其能,赐以中书监之副。澹固辞,左迁国子监祭酒。※”
陶清风心想,原来在皇帝准备封燕澹很有实权中书监之职时,他推辞,自请国子监祭酒职务。虽然品级相同,但是中书监比国子监权力大得多,所以是“左迁”,相当于变相自请降职,也不知道为什燕澹定要心心念念当这个国子监祭酒。
读到燕澹交代后事那段,才看到小小句刚才被忽略五个字。
燕公薨,无嗣。
薨指是王侯,或是二品大员以上臣子死亡。
《崇安三十六年间大事要录》,这本书作者,是大楚乾岁年间弘文局内阁学士秋行安。乾岁皇帝是崇安皇帝儿子,这本书成书时间,是乾岁十二年。编纂此书秋行安搜罗很多资料都非常有价值。有当时官书,包括时事记载和起居注、也有很多有名私家记载,包括文集,传记,行状,碑铭等。加上秋行安以两朝老臣,当世大儒智慧,去粗取精,甄别遴选,这本《崇安三十六年间大事要录》,在史学界非常有价值。
虽然《崇安三十六年间大事要录》,记载就只是崇安朝大事,但由于崇安帝在位时间很长,所以内容加起来甚至比几位皇帝在位时期事件都多,故而独立成册。三十六年,指是从崇安五年,至崇安四十年所历经,基本上算是全方位展示崇安年间风貌。
陶清风在其中找到燕澹生更为详细描述。燕澹生在二十二岁时候,就更名为燕澹,没有说明理由,另外:最让陶清风惊讶却是——
燕澹,生未留任何可考文墨传世。就连学生记录老师语录记载都不曾有。之所以这样笃定,是因为秋行安明确注疏:惋惜燕公厚才,未留文墨传世。尝闻著书三百卷,藏于内室。燕公病中曰:焚之。亦不许学生录其言语行状。
著书三百卷,焚之……虽然只是个听闻,也并非确有其是,陶清风依然内心充满着震惊、惋惜、甚至读书人捶胸顿足无声抗议。
陶清风愕然愣愣,燕澹妻妾,没有给他留下后代吗?
还是
燕澹为何要这样做,读书人辈子,又官至太子少师官位,却连点文墨都不留给后人吗?甚至还规劝弟子不要录他言行举止。
还是说——陶清风心想,燕澹官居高位,如履薄冰,不著书立说,是为避免被政治攻讦?
可就算是那样,在交代身后事时,应该并不需要顾虑这些吧,还是说为防止子孙后代受牵连,甘愿把自己笔墨付之炬?
燕澹这篇传记,收录于《郭燕屈刘何列传》中,每个姓氏分别代表臣子姓氏缩写,也不只是单人,如果是同族、同宗也会录在起。“燕”姓氏下方,除燕澹生之外,就是他同族两位兄长,燕放生和燕宇生,个最后官封兵部尚书,个做到中书省又辞官。后辈录两人,是燕澹族弟孩子。他自己子嗣,似乎并没有出现在列传记载里?
陶清风刚才看记载扫得很快,很多地方没有细看,他重新从头翻起,很认真地字句地读《郭燕屈刘何列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