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白天赶路,晚上休息喝水,沿着黄河向西,到上游渭水。
之后竟然还要走,向北去大泽。
沿着河走也就罢,路都能喝到水。可却非要远离母亲河,跨越陌生地区,寻找大湖。
最后可不就渴死?
死后,他们带桃枝拐杖,跟着他们路跋涉,都没有‘渴死’,反而在他们尸体旁长成桃树,桃树结果落种又长大,终究化为片桃林。
这就是非常简单而带有上古习惯种状态描述,包括后来人们依旧有这种描述习惯:‘你跟着太阳走’、‘你跟着北极星走’之类。
现代人困到沙漠中,也是依靠太阳来定位。
古人更是如此。
而山海经这记载,这描述,还让看出夸父在进行场长途跋涉,甚至背井离乡。他在日夜交替进行项活动。
否则他没有必要,沿着大河朝太阳走方向走,那定是远离他家乡,远离他熟悉地方。
如果把第句‘与日逐走’去掉,直接夸父入日,渴,欲得饮……也是可以。
列子样可以从中联想出:哇,夸父进入太阳,然后好渴,想喝水……
但是山海经没那写,因为山海经从来就没想说夸父进入太阳这种不可能事。
整个后面行为,就和太阳没有关系。
与日逐走是表示夸父往西边走,入日则是到晚上。
水。还没到,半路上渴死。手杖掉下来,化为桃林。
何等平淡文字,山海经记载其实都是如实记录,极少想象发挥。
只是表达方式限于词汇量,很模糊,所以很容易误解。
首先们可以认为,山海经作者,至少是写这句话作者,他是解整部山海经所表达内容。
他至少,没有像列子那样,也没有像《大荒北经》里那句话样,把自己想法强加给夸父。
桃枝生命力都比夸父族顽强啊。
海外北经这段话,就只是说这
个人认为,夸父,或者夸父族,在进行场迁徙。
夸父白天赶路,晚上休息。那晚上时候自然口渴。
古代远行,必不能远离水源,皆是逐水草而定,如果在远离水源地方休息,必然会下场凄惨。
氏族迁徙,更是如此,定是寻找有水源地方。毕竟这是连动物迁徙都知道事!
但是最终,夸父还是犯这样大忌。
可能有人要说:为什要说‘与日逐走’呢?不直接写往西走呢?
很简单,它包含巨大信息量。
与日逐走,不光表达方向,还表达时间,也就是‘白天走’!
晚上没有太阳,怎逐日?
这句话意思,就是夸父白天跟着太阳走,晚上休息罢。
少几个字,少主观思想,宽泛地看,这不还是跟神话样吗?
实则不然,首先神话说他追到太阳地方,然而那不现实。
原文只写‘入日’,这可不是进入太阳意思,他要进入太阳,上哪喝黄河、渭水去?难不成黄河在太阳里?
‘入日’指是时间。自古都是日出代表白天,日入代表晚上。入放在前面,就是到晚上意思。同理,出日就是太阳来意思,也就是到白天。
山海经从没写夸父口渴是因为太阳,也没有写太阳有多晒,更没有写夸父把水河干。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