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前几天为您提供新海美冬信息人朋友。从她那里得知情况,觉得还是直接给您发邮件更好,就问您邮箱地址。
和新海也不太熟悉,但曾同属个课题组,说过几次话。还记得她工作单位,好像是经销进口家具公司,公司名好像是BBK或DDK。对不起,记得不很清楚。听说您夫人已经去世,她也是西南女子大学文学系毕业吗?如果可以,能告诉她姓名吗?
读邮件时候,雅也感觉到体温在上升。他切身感受到,自己确实正步步地触摸到真美冬过去。他马上回信。
谢谢您为提供珍贵信息。您能再详细告诉些新海美冬情况吗?如果可以,想和您直接通话。不好意思请教您电话号码,能否麻烦您拨打手机?当然,费用由来出。(很遗憾,妻子并不是西南女子大学毕业生。)
三天后,雅也手机响。
学文学系,请与联系。
他度犹豫是否标明新海美冬名字,最后还是决定不写,以免被美冬通过某种途径得知此事。当然,是指那个假冒美冬。只写这几句话,就算她再敏感,应该也不会想到与自己有关。
说实话,雅也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他觉得虽说网络已逐渐普及,但经常使用人并不太多。另外,即便符合条件西南女子大学毕业生看到,与他联系可能性也不大。在不清楚对方身份情况下发邮件,总感觉心里不太舒服。
但他完全估计错。上传资料后还不到周,他就收到三封提供信息邮件。他回信,内容如下:
谢谢您为提供信息。要找是名叫新海美冬女子,应该是1989年毕业。除知道她是文学系学生外,其他无所知。如果您知道她工作单位或丈夫情况,烦请告诉。
没有显示是谁来电话,但雅也确信肯定是信息提供者。他现在使用手机号码从未告诉过其他人,以前用那部手机现在直关机。
打来电话是位姓小篠女子,果然是信息提供者。
她首先更正新海美冬就职单位。“邮件中写错,实际上是WDC,听说是WorldDesignCorporation简称,总公司设在赤坂。”
“新海现在仍在那家公司吗?”雅也问。
“这个不清楚,毕业后再没见过面。想最起码要告诉您确切公司名,才给您打电话。在您百忙之中打扰。”
在此,不可避免地要说出新海美冬名字,雅也还写下自己手机号码。他希望尽可能地直接通话。
很快,三人都给他回信。有两个人不记得有叫新海美冬人,另个人知道,说自己和美冬都是英美文学专业学生。
很遗憾,和新海不太熟悉,不清楚她毕业后情况。但如果问问当时朋友,也许有人知道,到时再和您联系。
刚收到这封邮件时,雅也想马上写回信,请求对方从当时相册或集体照中扫描下美冬脸部照片发给自己,但最终没这样写。他担心对方会起疑心,而且,就算看到那样照片,也没有太大意义。现在美冬是假冒,这点确定无疑。
又过大约两周,收到素不相识人邮件,内容如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