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之事,自然成为空谈。
更为糟糕事情还在于,虽然定策之争,结果是拥福派马士英三镇联盟取得最后胜利。但是拥唐派李建泰、高起潜、苏观生、刘泽清也依旧保有部分兵力和政治地位,拥潞派东林党人又获得福建郑氏和浙江巡抚黄鸣俊作为军事后盾,同样具备不小力量。
这就使得江南形势更加复杂,浙江和福建成为拥潞派自留地,拥唐派也依靠苏观生带来津辽水师和刘泽清新建山东镇兵马,将太湖以东最为富庶苏州、太仓州、松江作为自己汛地。
因此,在弘光之下,是马士英架空朝政;在马士英之下,则是三镇军阀操纵朝廷;在三镇之外,则另有拥唐派和拥潞派在地方上切诛戮、署置、盐课、商税以及正供之赋,俱得便宜从事,俨然藩镇。
黄得功是崇祯皇帝留下勇卫营忠义之臣,起码对江南朝廷还有点小小忠心,但尊重就完全谈不上。”黄得功有次跪着听使者宣读诏书,觉得不合自己意思,不待读完就爬起来,“攘袂掀案,大詈曰:去!速去!吾不知是何诏也!”
江南通过海路和清廷建立联系,已经有较长段时间。
弘光朝廷建立之初,就具有先天不良问题。把持朝政首辅大臣马士英,他虽然具有定军事才干,节操在江南诸臣中也算是较为突出之人,可是因为兵力不足以定策,所以特别依赖三镇勋臣高谦、黄得功、刘良佐支持。
任何个国家政权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保持内部稳定。内部稳定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朝廷威望和文武*员齐心合力。纵观明代史事,文臣、武将势力虽有消长,朝廷威信却是至高无上。
大致来说,明初重武轻文,公侯多为开国、靖难元勋。
然而,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都是雄才大略御将之材,勋臣地位虽高,不足对朝廷构成威胁。
至于高谦和刘良佐两人,就完全是投机成性骑墙派,对于朝廷连点点最起码忠诚都没有。不过是每日在淮安、扬州等地制造兵变,以勒索朝廷,索要饷粮。
本来,在南京建立
明中期以后,承平既久,重文轻武之风积重难返,即以用兵而言,出任统帅者均为文臣,直至崇祯年间沿袭未改,武将拥兵自重虽已显露端倪,但迄于明朝北廷覆亡,除跋扈时左良玉以外,大部分将领还不敢违抗朝廷调遣和朝廷所派重臣节制,更谈不上操纵朝廷军国重务。
可是马士英定策拥立福王在南京称帝,完全是依赖三镇勋臣兵力,不管他才干和节操多突出,马士英最致命弱点就在于依附武将。
武将既视皇帝为傀儡,朝廷徒拥虚名,文武交讧,将领纷争,内耗既烈,无暇他顾,根本谈不上恢复进取。
福王拥立以后,史可法被马士英和三镇把持,完全成为政治上吉祥物,还频频受到东林党人攻击,苦不堪言,已经多次请求致仕退隐。
但真正掌握南京政权马士英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三镇军阀操纵朝廷局面业已形成。马士英需要凭借他们兵力慑服江南士绅;四镇也自恃有功,“天子乃辈所立”,从此骄悍跋扈,味麕集于南直隶江北地区争夺“善地”以自肥,进而挟制朝廷。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