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夏国本土,最初都叫龙神,没有龙王说法。这是佛教传入之后,与本土结合,才变成龙王。
袁松子就认为,从上古至今,随着修士能耐越来越小,龙品级和德行也越来越差。因为以前没人把它当神,都是坐骑和食物……
最后他还将龙细分,包括虺、虬、角、螭、蛟等十几种,似模似样。
总之呢,袁松子经过番掰扯,自己得出结论:龙,即天地之精,应感而生,是肯定有。
“……”
这本《化龙说》角度就比较新颖,它是从古籍和道家理论去解释,略显随意,小堇却看津津有味。
袁松子首先提到龙书,相传伏羲氏时,有龙负图出河。伏羲便以龙纪事,创立文字,称龙书。
之后在帝舜时期,便有饲养龙行为,“当舜之时,人来效献龙,求能食之。”
然后历朝历代皆有见龙记载,到唐朝时更为详细:“舒州桐城县百姓胡举,有青龙斗死于庭中。凡长十余丈,鳞鬣皆鱼,须长二丈,双角各长二丈。”
再有清朝,准确到某年某月,“五十六年六月,莒州赤龙见于龙王峪,先大后小,长数丈,所过草木如焚。”
当小堇放下书本,不知不觉天光大亮,已是次日清晨。
她啪往后靠,两条大长腿摆在桌子上,凳子腿翘起,晃晃闭目思考。倘若五年前,自己看到这本书,必是无稽之谈。
但现在,如果用灵气理论解释,诶,貌似还说通。
最近次则在民国,便是非常著名“没沟营坠龙事件”。
这些内容,有近乎神话传说,有确在典籍中记载,袁松子以种放飞自状态,阐述自己观点。
他说在先秦阶段,人道大兴,那些真人、至人、神人等等,常乘龙周游四海,傲游太虚。那时龙,是作为三轿: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属于大能乘骑工具。
后来人道衰,仙道起,龙作用也开始变化,尤其在民间,龙开始慢慢神化,逐渐出现五龙信仰——金木水火土。
而后更被皇帝拿来做营销,什人龙合,自诩真龙天子巴拉巴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