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政治成功个重要原因是他以过人眼光和手腕,恩威并施,宽严相济,打造支能打胜仗干部队伍。乾隆不像传统帝王那样,重德不重才。他对大臣要求是,“务得有猷有
轨道。乾隆本身是实干家而并非思想家,事实上,乾隆朝内政外交大方针,秉父祖遗轨,并没有大制度创新。只不过他出色实践能力使这些大政方针落实得恰到好处。
第二,乾隆勤政。
优秀遗传、良好教育、成功自砥砺,乾隆皇帝在学生时期就形成个非常宝贵品质:诸事有恒。他生生活起居,都如钟表般有规律。清代史学家赵翼以他亲身感受记下乾隆皇帝勤政情形:
皇帝每天早上都在卯时(六点钟)出宫……从寝宫出来,每过道门,就放声爆竹。们在直舍值日,听到爆竹从远到近,就知道圣驾到乾清宫。冬天这个时候,蜡烛还要再烧寸多,天才大亮。们十多个人值班,五六天轮个早班,已经觉得很累。谁知道皇帝天天如此。这还是平时。当西陲用兵之时,如果有军报到,虽然是夜半时分也必然亲自览阅,然后召集军机大臣到前面指示机宜,动辄千百余言。那时负责撰拟文件,从起草到作成楷书进呈,有时需要两个小时,皇上仍然披着衣服在等。(《檐曝杂记》卷)
个朝鲜人也记下乾隆成固定模式起居:
卯时而起,进早膳,然后看文件,召见公卿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理,直到中午。晚膳后还要继续处理没看完公文,或者读书写字作诗,直到睡觉时分。
从登基到离世,乾隆基本上都是按这个日程生活,六十多年没有变化。
历代皇帝临朝,都是大臣们齐集之后,皇帝大驾才姗姗而来。可是在乾隆朝,却屡屡出现皇帝枯坐宫中,苦等大臣不到情景。其原因不是乾隆朝大臣们特别傲慢或者懒惰,而是因为皇帝起得太早。每天微露曙光之际,皇帝就已经穿戴整齐,做好准备,静坐宫中。经常是太监们出去看好几次,大臣们“始云齐集”。皇帝等得不耐烦,只好“流连经史,坐以俟之”,看书来打发时间。以至于皇帝经常发火,降旨要求群臣提前上班:“凡朕御门听政,辨色而起。每遣人询问诸臣会齐集否。数次之后,始云齐集。即今日亦复如是。诸臣于御门奏事,尚且迟迟后期,则每日入署办事,更可想见。”又说:“近见各部奏事,率过辰而至巳(相当于今日晨七时至九时之间),朕昧爽而兴,惟流连经史,坐以俟之而已。此岂君臣交儆、勤于为治之义耶?”
即使生病,乾隆也照常工作。乾隆五年(1740年)正月,他连日宴请外藩蒙古,召见大臣,身体疲惫,又患伤风感冒,整天咳嗽不止。御史朱续晫趁机上奏折,请皇帝注意休息,这几天要减少工作量,“寡欲以养身,握要以图政,谨持大纲,保养精神”。不料乾隆并不领情,反而批评这名御史说,暑去寒来,气候变化,人身体不适应而生病乃经常之事,帝王也是常人,生病不能避免,“至于节身之劳,遂将国家政务,不事躬亲,尚执要之名,而开丛脞之渐,则错缪已甚”。(《清高宗实录》)
第三,乾隆所打造高效率官僚队伍。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