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多字内心活动,要求你在走过这段路时候心里想着这段话呢,只要你给指示,这个加法总是能做出来,甚至只要给剧本,再简短对白她也能根据上下文和人物小传做出猜测,知道可乐在这样情境下会想什,只要有东西演,沉浸进去并不难,但几乎什东西都没有,连心情为什不好也没有,剧本也没有,这让她只能是完全抓瞎,甚至连尝试都不知该如何去尝试。
第遍,珍妮还在试图找感觉,在内心给自己来点戏,第二遍第三遍,她都在试着做出不同解,在第十六遍,再来遍马上就要去吃午饭现在,她已经完全放弃,开始东想西想:萨尔维并不是个疯导演,《梦露》他拍摄得就相当好,为什他在这部自己创造电影里并没有沿用之前做法,而是要做这样尝试呢?
她没法直接和萨尔维交流,毕竟如果希望话,他自己就会来和她聊天,就她猜测是,任何表演其实都是和观众之间信息之旅,演员通过自己表演,传递着各式各样复杂信息,就像是场无声而滞后交流之旅,也许在《梦露》类传记电影里,因为角色情绪是非常激烈,而经历也是非常传奇,导演并不需要观众真发自肺腑地去代入和理解演员,所以演员给出信息可以非常直接和明确,千个观众看以后都会得出基本类似结论——嗯,她在这时候是开心/伤心/复杂。
但对于《人生旅》来说,这部电影隐喻很多,意识流部分也不少,角色也都是非常平凡,性格说不上多极端普通人,它更多是传递种意向和情怀,演员给出是个触媒,它触动是观众心中对于自身经历感怀,是个空白题面,而这对演员要求更高,演员本身当然不能傻演,真在演时候不给出任何信息,必须得靠自己真情流露去打动观众,但这真情也不能过分明确,这会限制观众感悟——而且非常容易给人以用力过度感觉,因为观众在观看这类型电影时候,首先就会被导演带入那种仿若心声节奏里,不自觉地把自己情绪投入到角色里,而正常人表情般都是比较内敛,谁没事也不会大悲大喜,要是稍微过火,观众就无法融入,反而对你表演产生尴尬感。就像是《不起盖茨比》里,李奥纳多表演就是如此,尤其是他在等待和黛西重逢那段,更是用力过火模范表现,因为那其实是段很容易唤起共感情节,而他表演实在是脱离正常人对于这情境认知。
不演不行,刻意地去演也不行,让随时随地都必须有个主题表现派来演这种电影,那就有些抓瞎,也所以这种电影中成功者般都能捧出体验派大咖,萨尔维也是找珍妮和希斯这两个比较出名体验派来。他需要也许就是那种似真似幻,似入戏非入戏,耦合在角色人生经历里,但又没有刻意悲喜感觉,而就这个标准来说话,珍妮走前几遍肯定是不合格,她直在给自己做加法,表现得是有点太刻意。
段不长路,思维转得再快,几个感悟间也就走完,萨尔维喊声‘cut’,平静地说道,“休息下,会儿继续。”
工作人员都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