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正是王老同知忧心之处,他这辈子功名利禄之类没什可以彰显,若能当任苏州府知府,也算是毕生荣光。更别说苏州人文荟萃,出版业发达,随便有人编点本郡历任太守传记之类,也能捎带着把他名字流传后世。看看当年宣德朝况太守,也不过是吏员出身,到如今在苏州照样名列先贤,大把大把纪念他诗词歌赋,去别处当知府哪有这般显耀?所以有机会当苏州知府王同知根本看不上其他地方。
在李佑看来,王老头这也算是幸福烦恼,秀才贡选出身他在府衙坐冷板凳时恐怕就没想着有天能当知府罢。若不是因为李佑误打误撞进府衙被划为同知党,王同知也没机会去搭上陈知县线,更别说把检举直达天听举掀翻知府。
王同知正与李佑说话时,注意到不对头地方,“为何本厅如此冷清?老夫以为会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李佑将胡班头事情讲,最后解释道:“应当及早立威,不能叫这些贱役小瞧们。”
王同知听便哑然失笑,“李大人这你心思转动真是不错,但也别全在这上头,眼光再大些。”
自从李佑处置胡班头,同知厅便又稍稍冷清下来。这帮衙役们都深刻认识到,李知事虽然看似年纪轻轻,品级也低,但毕竟还是官老爷,在目前这个特殊时期更是对署内胥役有生杀予夺能力,不是可以随意串门并勾肩搭背、称兄道弟小兄弟。
这日王同知身影重新出现在同知厅,他皱纹和白发还是那样沧桑,但在别人眼里,此沧桑非彼沧桑也,前缀由落魄变成深邃。
“短短两日便将案子审结?”李佑迎接时问道。
王同知摇头道:“当前仅是协助钦差简单问问而已,正式审案是要押送到京师交三法司会审。”
三法司便是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国朝大案要案理论上都是要由三法司集体审过才能结案(有东厂锦衣卫时另算),这就是俗话中“三堂会审”由来。刑部判案,大理寺覆核,都察院全程监督。
“此话怎解?”李佑没明白王同知意思。
王同知道:“八品经历和九品知事两个都是杂官下僚,有什区别?做
接下来李知事又向王同知禀报署中近况,这两人虽然都是“冬”风得意,但仔细看神情又有些不同处。李佑那是很纯粹高兴,王老同知则是喜中带着几分忧,乐中带着几分愁,纠结和脸上沟壑样。
关于王老头心态,李佑也是能理解,肯定和自己有区别。
他李佑现为府署经历司九品知事,本次升个八品府署经历司经历问题不大。这个品级杂职,没人去刻意关注,估计吏部许尚书顺手就能办,点都不带为难,所以李佑无忧无虑地等着升官就是。
王老同知情形就不样。且不提官位越往上越难升,按说王同知升品也应该问题不大,依照惯例由五品同知转正担任四品知府也是种很正常官场升迁套路。
但是要知道,这里是独无二苏州府,苏州知府位置太耀眼醒目,所以变数必然多,保不住会横生枝节。总而言之,王同知被朝廷升往别处任知府是非常有可能,关键也在于他文凭不够硬,若他是个硬扎进士出身,谁还能来抢这个位置?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