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仍有问题反复想不明白,太后将密疏传示大臣,这是无意?还是有意?算是真真切切体会把圣心难测。
但如果以为李大人就此接受事实,那就大错特错。殿中这些人,很有几个已经摸透李佑秉性。李中书绝不是愿意平白吃亏性格,只肯有失必有得,有得却再不肯有失。所以下面必然还有花样。
果然,户部接差事快要散时,又见李中书对太后奏道:“本次盐业风波骤起,有邸报推波助澜之力也!某日邸报不识天时地利人和,如实抄发程家冤案,致使盐商人心动荡,终酿变故,此不可不察!”
大明邸报是由负责外朝公文上传下达通政司抄出来。通政司有专门负责邸报小吏,每日主要工作便是将重要奏章与诏令内容进行摘抄公布,谓之邸报。然后各衙门都会派专人每天来通政司抄下当天邸报带回去。当然,其他对邸报有兴趣人,都可以来通政司抄写,大明朝有个好处,就是非常鼓励言路畅通。
通政司正堂官通政使亦为九卿之,此时在武英殿里站班。他听到李佑这话,脸也绿,但无可奈何。
是为突出自己拉个陪衬。没有配角衬托,怎显得主角英明神武?同时顺便报复下户部,两全其美很。
可现在太后却将他密疏公开,开头那段也,bao露在人前。这好似在背后说别人坏话却被当事人听到,太尴尬,尤其是刚才还与晏尚书彼此示好如沐春风情况下。
经验不足啊……李佑心中叹道,真实在不该将盐事条例和诋毁户部写在本里,旦像眼下这样将条例拿出来讨论就泄露。
密疏在殿里众人手里转圈,又回到麦公公手里。众人都有啼笑皆非之感,不过这种事在官场也不算什,大家脸面上和肚子里不致时候太多。只是李大人运气真不错,今天被戳出来变成个笑话段子而已。
熟知前朝史,便想起个李大人同乡,万历朝首辅申时行。申吴县因为立储之事进密疏与天子说几句知心话,随后天子故意将密疏发到六科公开。结果引起系列连锁反应,最后申首辅顶不住压力辞职回苏州,就此告别官场。
通政司在国朝初年是个很厉害
其实切都是巧合。前几天某个对朝政不敏感户部小官负责召集廷议时,拿着过去旧模板依葫芦画瓢,能有李佑这个新鲜人就见鬼,然而这却导致李佑不满和误解。套用句名言与看官共勉,工作无小事。
闲话不提,却说这晏尚书涵养不错,脸上没有现出不平之色。他又上前对太后奏道:“臣方才所虑不周,罪莫大焉。李中书位居中枢要地,每日不得轻离。而户部人数诸部第,足可应付,想来也不须劳驾李中书擅离职守,以免误中枢文牍运转。”
话至于此,殿里众人都听得出其中三昧。谁不答应晏尚书所请,谁就是不信任整个户部。所以除非想逼晏尚书辞官,谁又敢不答应?
李佑有点萧索,创造理论,却不能联系实际,最悲哀事情莫过于此啊。何况得罪户部,想在这场盐事中找点腐败快感也难办,难道只能通过程老爹去赚老实银子?
不过他也不必太沮丧,表现自己才干、塑造新形象这个最大目总是完成。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