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作文,10分以内,算作文,最好也是10分以内。”杨锐沉吟下,又道:“你们估分估准确,之后才敢大胆报考。每份卷子,最好评判个准确度,就用分数表示,负几到正几……”
王国华表示明白,又问:“那你帮们估分,你自己什时候估分?”
其他学生也关切看向杨锐。
“啊?”杨锐莞尔,道:“用不着估分,想报哪个就报哪个。”
……
当所有人都不懂得怎报考志愿时候,志愿报考就有非常大运作空间。
这不仅意味着上分数线学生,有机会报考更好学校,而且意味着有可能跳上分数线,达到高个层级。
也就是说,在报考正确情况下,二本压线学生,有可能报考极好二本学校,而二本高分学生,却有机会替补进入本学校。
这当然不容易,但是,当所有努力都已经兑现以后,再有这样个机会,已经是非常难得。
杨锐还没有提到跳线问题,已经让鸿睿班学生阵阵骚动。
考,三分靠报。
换句话说,志愿报不好,考分再高也没有用。
如果是今年以前,河东省志愿在考试前报,需要考虑问题反而没有那复杂。但在83年,河东省第次采用先考试,再报志愿方式,不仅学生们不适应,老师们也不适应。
现在还没有四通八达网络,获取信息难度比之后世差几个数量级,除少数有经验老师以外,大部分人都是两眼抹黑。
要说83年学生和老师不会估分,有点冤枉他们,但你要是说他们志愿是胡报,差不多也是实话实说。
看似筋疲力尽学生们,都用仅存力气,看向杨锐,浑身疲劳也仿佛烟消云散。
杨锐得意笑,又道:“首先,还是得估分。”
刚刚因为志愿而兴奋起来王国华顿时泄气:“那你等们估好分,再说报志愿事啊。”
“提前说,就是为让你们明白报志愿有多重要,另外,也是为让你们知道,准确估分有多重要。这时候,分数定要估算精确,拿不定主意,都要来问,不怕麻烦,你们也不要怕麻烦,今天晚上,咱们就耗在这里。”
“要估多准确?”
放在30年以后,今天考上大学历史见证者,或许会用调侃语气说自己懵懂和好运。
但在1983年当下,在见证者们还不知道自己是好运还是霉运时候,没人有力气调侃。
而杨锐若是以补习老师角度宣传此时,他会说:“这是个千载难逢机会!”
事实上,他就是这样给鸿睿班学生们说。
因为这确是个千载难逢机会。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