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代,般中国学者根本不敢参与这种竞争,因为不等你把实验做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研究所,很可能已经把论文都发表,这个时候,花费巨资热点研究就变成鸡肋,不能在国外期刊上发表也就罢,是否继续下去都变成个难题。
中国早期参与比较有名生物竞赛,当属人工合成胰岛素。这个研究分解下来,其实就是系列人工合成有机物实验。中国集全国之力,在与另外两个外国教授竞争中终获胜利,耗费不菲,当然,结果是很美妙,这是中国建国以后,生物界最强力量,光是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就发表20多篇论文,堪称优秀。
可换个角度来说,如果这次耗资不菲,声势浩大国际竞争失败,参与其中院士、教授们,又会面临何等政治风险和学术风险?
而在全世界科学研究中,类似人工合成胰岛素大命题是很多,比如癌症相关分子机理、靶点等等,都是经久不衰热点,每年消耗着数以千亿资金、支撑着数以万亿产业。
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80年代普通学者,既没有好实验室条件,也没有充沛经验,更缺乏成熟团队,敢于参与这种争分夺秒热点问题,至少得是唐集中水平牛人才行。
学生不来上课也是不行。这里说你加入唐集中教授实验室……哦,还申请个学校项目,做什?”
看到后面,王教授态度明显和缓些。
杨锐放松道:“做钾离子通道分子机理研究。”
“钾离子通道分子机理?”王教授复述遍,表情变严肃,道:“年轻人喜欢做研究是好事,好高骛远可要不得……”
杨锐愣,赶忙道:“已经做出些成果,有发表在SCI期刊上。”
不看实验室经费,光看团队成员就能发现差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研究所此时已经全是PHD天下,而PHD可以说是学术界博士中武士,最少要接受10年专业训练,优中选优才能加盟各大实验室。
与之相比,唐集中实验室里汪颖、贺全贵毕业出国,要拿到PHD,也是很难,最起码还得六七年时间,更别说进入厉害实验室。
至于杨锐这样大学生,原本距离汪颖贺全贵还有好几年差
他理解王教授态度变化,肯定是以为他吹牛。
钾离子通道研究是80年代才开始,而分子机理研究通常是种纵向深入研究。也就是说,在1984年,钾离子通道分子机理是生物热点研究中高难度研究,属于世界性研究课题。
在2000年以后,中国科学家参与世界性课题研究已经习以为常,即使是研究生们,选题时候也会奔着热点而去,毕竟,热点容易被引用,热点也容易被刊载,想发表论文,这是条康庄大道。
但在80年代,中国学者对世界性课题其实是存在畏惧之心。这其实很容易理解,课题研究是种竞争关系,尤其是基础学科论文期刊都是公开,某个研究有突破性进展从而变成热点,立刻就有无数研究小组跟进。
虽然各个研究小组选题可能不样,但选题碰撞或者相交叉几率还是很大。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