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国内大学其实也很欢迎国外来访问学者,出钱出力帮签证,忙不亦乐乎。在国内高校和研究院,这种交换机制在未来几十年都算得上健康。
绕个早上,杨锐听四场报告会,提六七个问题,和二三十人聊天,自觉过充实无比。
除此以外,午餐也是异常丰富,半中餐半西餐自助餐,在如今北京城里难得见。仅仅为这顿饭,许多国人都要削尖脑袋钻进来。
“杨锐,过来坐。”边上桌人向杨锐招手,正
哪怕是做重复试验,也得做点有重复价值东西吧。
杨锐脑海中论文虽多,但现场交流毕竟不同于干巴巴论文。
而且,自从昨天以后,杨锐多少混个脸熟,很是得到些老外关注,来来去去都有歪果仁打招呼,也是挺特别体验。
这还得感谢杨锐长张辨识度高帅脸,而且高大健壮,与日常所见瘦小中式研究员截然不同。
要不是这样,些欧美系老外,还真分辨不出中国人和中国人,日本人和日本人,中国人和日本人韩国人……
来说,学生在国际会议主会场演讲,可比院士做主题演讲更有轰动性。
胡晓兵像是做贼似,夹持着杨锐,溜烟往餐厅去。
……
第二天。
杨锐稍晚些来到会场,他报告会结束,也就没有什必须要做工作。如果太忙话,他甚至可以不来参加会议,就像是许多外国教授那样,在外面悠悠转转等着闭幕式即可。
收十几张名片,杨锐心情大好,别看这些给名片都是些普普通通学者,架不住人家呆地方好啊,以后杨锐再想解些业内讯息,至少有个寄信或者打电话地方。若是有幸出国话,找这些递名片教授也是很方便。
再过几年,国内学者甚至就通过这样普通关系,申请到去国外做访问学者机会。
学者们其实是很好说话人,又身在个小圈子里,除非正处于竞争状态,否则都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要是30年以后,访问学者什几乎就是找到个接收单位,自己再发表几篇SCI论文就可以去,国家每年都有相应专项资金,学校也很愿意老师们出去刷年逼格。
申请者若是有个博士学位什,出去做访问学者更是手到擒来。
不过,杨锐倒是挺愿意来听听其他学者报告。现在国内,获得信息实在是不容易,最有名消息是不会错过,比如诺贝尔奖什,颁发没多久,各种马后炮研究就会出笼,获奖者历年研究也会被各级研究机构拿出来反复体会,好像这样就能孵出只诺贝尔奖同胞兄弟来似。
反而是普通消息交流不畅。30年后至少有网络联络,读国外期刊容易,出国也容易。
80年代就可怜,“伊妹儿”还是教科书上内容,通信倒是可以,但那是高端学者专利,因为你首先得认识位国外学者吧。
这也是国际会议如此受欢迎原因,没有留过学中国学者,真是拼命想要融入世界。
不融入世界是不行,科学这种东西是全球统,中国自大清开始,就落后于世界,不去解国外进度,闭门造车根本谈不上前途。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