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自己先回答。
艾伯特坐在那儿看着她,脸色凝重。然后他说:“可是你不需要担心你命运会像诺瓦里思未婚妻样。”
“为什呢?”
“因为后面还有好几章。”
“你在说什呀?”
“是说任何个读到苏菲和艾伯特故事人都可以凭直觉知道后面还有很多页,因为们才谈到而已。”
“艺术家和他作品之间关系也是样。童话故事让作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他那‘创世想象力’,但即使是这样创造行为也并不定完全是有意识。作家可能会感觉到他内心有股力量驱策他把个故事写出来。他在写作时也许是处于种被催眠般恍恍惚惚状态。”
“真吗?”
“是,不过后来他也可能会突然打破这种幻象。他会出面干涉,向读者说些讽刺性话,让他们至少在那刹那间会想起他们所读毕竟只是个虚构故事而已。”
“原来如此。”
“同时作者也可能会提醒他读者,使他们明白是他在操纵这个虚构世界。这种打破幻象形式叫做‘反讽’(ro—mantlcirony)。例如在挪威剧作家易卜生所写《皮尔金》这出戏里,有个角色就说出‘没有人会在第五幕演到半时候死掉’这样台词。”
个民谣发源时间缘故。同样,民俗故事和艺术故事也是不同。”
“所谓艺术故事是……”
“它们是由某位作家——如安徒生(HansChristianAndersen)——所写成。而民俗故事则是者所积极开发类型。德国有位霍夫曼(Hoffmann)就是此中大师。”
“好像听过‘霍夫曼故事’。”
“童话故事是者理想中最完美文学类型,就像剧场是巴洛克时期最完美艺术形式般。它使得诗人有充分空间探索他自己创造力。”
“真是被你弄昏头。”
“事实上是少校想把席德弄昏头。他这样做不是很恶劣吗?另起段吧。”
艾伯特才刚讲完,就有个男孩从树林里跑出来。他穿着阿拉伯人服装。头上包着头巾,手中提着盏油灯。
苏菲抓住艾伯特手臂。
“那是谁呀?”她问。
“真滑稽。他真正意思是他只不过是个虚构人物罢。”
“这话充满反讽意味。们真应该另起段来加以强调。”
“你意思是……”
“没什,苏菲。不过们刚才曾讲到诺瓦里思未婚妻和你样名叫苏菲,而且她在十五岁又四天时候就去世……”
“你把吓坏。你难道不知道吗?”
“他可以在他虚构世界中扮演上帝角色。”
“正是如此。说到这里们也可以做个总结。”
“请说吧。”
“哲学家将‘世界灵魂’看成是个‘自’,而这个自在梦般情境下创造世间切。哲学家费希特(Fichte)说,大自然源自个更高、无意识想象力。谢林则明白地说世界‘在上帝之内’。他相信上帝意识到世界部分,但是大自然中也有另外些部分代表上帝不为人知面。因为上帝也有他黑暗面。”
“这种想法既有趣又吓人,使想起柏克莱。”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