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中央,东西分隔中环和筲箕湾。黄昏时分,筲箕湾海湾在夕阳斜照下,海纹斑驳似面竹筲箕,所以有这样地名。日出时间,铜锣湾海湾在朝阳映晒里,倒影耀目像面圆圆铜锣,所以有那样地名。人和土地之间喊唤关系本就可以如此简单。铜锣湾旁有座天后古庙,庙里有个朱红色铜炉,传说从海上漂来,居民视之为天后显灵,把它搬到神坛内供奉,十九世纪《新安县志》即曾把整个香港岛称作“红香炉”。
力克在集中营时常听詹逊把香港历史说成《千零夜》式神怪故事。詹逊告诉力克,英国人登陆港岛之初,铜锣湾石滩上筑有堤壆,居民行走其间,堤壆成为横贯岛屿东西海旁通道,英官遂把此地叫作CausewayBay,另找华人师爷译出中文名字。岂料师爷推搪敷衍良久,迟迟不肯交出名字,被问急,才红着眼睛道明原委:“小人在铜锣湾土生土长,祖先都是渔民,死后都葬在天后古庙后山上面,假若亲手替故乡土地改名换姓,岂不做不孝子孙?这是有报应逆天恶行啊,不干。”
时任香港总督砵甸乍得悉此事,体谅师爷心情,不为难他,答应保留区域原名铜锣湾;但把海湾旁新建道路CausewayRoad译为“高士威路”,又高又威又具文雅气息,出自另位粤籍译员之手。日本治领香港,高士威路改名“冰川通”,战后易回旧称,海湾对出海面亦重现夜夜笙歌“游艇河”盛景。
不管是海是河是江是湖,皆是水,搭艇在水面欢聚吃喝便被广东人叫作“游艇河”。香港仔和筲箕湾都有供疍家渔艇停靠避风塘,铜锣湾却多份洋气,英国人怡和洋行在湾边建起码头靠泊船队,更架设起大炮,每天中午鸣响提醒员工休息时间已到,久而久之,午炮成为象征权威传统仪式,战前有,战争停,战后恢复。每晚华灯初上,铜锣湾避风塘比白天更为热闹,艇家在岸边挥手招客,摇橹把客人载到海上不远处,粉面艇、海鲜艇、生果艇、歌艇纷纷拢聚,吃喝玩,喧哗明亮,挤嚷出番迥异于陆上浪荡风情。而这夜,寒风飒飒,港岛十个堂口合共廿二位正副掌舵人,都来。
盲忠老爷子这夜坐于主艇,身旁是力克、饶木,以及其他十位堂口龙头。二把手们混坐在其他三艘较小艇上,划拳斗酒,矮桌摆满游艇河特色菜,如九仔记“六小福”,即白灼鲜鱿、海蜇、灼粉肠、猪舌、猪肚和韭菜花。也有妹记泥鯭粥,苏记炒蚬、五嫂记东风螺,当然不能缺少汉记炒辣蟹和烧鸭汤河粉。力克向来重视吃食享受,倒是首回游艇河,急不及待地用筷子夹尝每道菜色,尤喜色黑如墨炒蟹,剥开硬壳,口咬到蟹肉上,整根舌头被浓稠汁液包围,竟然有在喝威士忌错觉。汉记六叔对他解释:“秘诀在豆豉。先把阳江豆豉浸水,再加生蒜发酵,连蟹下锅,用快火爆炒,想唔黑都很难。卖相唔好睇,可是咬到嘴里够劲。”
大快朵颐轮,饶木见力克抚摸肚皮,明白办正事时候到,站起身对众人言明今夜委由老爷子代为邀约目,三个字:分猪肉。但声明这并非免费猪肉,他们得出价竞投,价高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