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长眠者发声”:
瓦西里·格罗斯曼生平与作品
[英]罗伯特·钱德勒著
李广平译
1905年12月12日,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格罗斯曼出生于乌克兰别尔基切夫市(Berdichev),当时那是欧洲最大犹太人聚居地之。他父母都是犹太人,起初给儿子起名叫约瑟夫(Iosif),但是这个名字看就是犹太名,于是就改为俄语里对应名字,叫瓦西里(Vasily);他们家境殷实,早已融入当地社会。瓦西里年幼时候,父母好像就已经离异,他由母亲抚养长大,还有位有钱舅舅出钱帮助他们。1910年到1912年,瓦西里和母亲住在瑞士,很可能是在日内瓦。他母亲名叫叶卡捷琳娜·萨韦列夫娜(YekaterinaSavelievna),后来做法语教师,所以瓦西里辈子法语都非常出色。1914年到1919年,他在基辅上中学,1924年到1929年,在莫斯科国立大学上学,化学专业。[1]入学不久他就意识到,文学才是自己真正宿命。但是他对自然科学从未失去兴趣;《生活与命运》中心人物维克托·施特鲁姆是个核物理学家,这并非没有缘由,而施特鲁姆在很多方面都是作者自画像。大学毕业后,格罗斯曼搬到顿巴斯(Donbass),那是个工业区,他先是在个矿区当安全检查员,后来又在所医学院校当化学老师。1932年他得以回到莫斯科,1934年发表短篇小说《在别尔基切夫市》,得到马克西姆·高尔基、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艾萨克·巴别尔[2]等不同作家赞誉。那年,他还出版部长篇小说《格留考夫》[3],写是顿巴斯矿工生活。1937年,他加入声望极高苏联作家协会,长篇小说《斯捷潘·柯尔丘根》(1937年至1940年发表)获得斯大林奖提名。
文学批评界常把格罗斯曼人生分为两部分。例如,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Todorov)就认为,“功成名就苏联大作家,彻底脱胎换骨仅格罗斯曼人,至少他是洗心革面最显著。身为奴隶他死,个自由人诞生”。[4]这话说得可谓掷地有声。但是,若把他前后绝对区分开来,说他三四十年代是个“从命”作家,五十年代摇身变,成个“持不同政见者”,还写出《生活与命运》和《切都在流动》,那可就错。《格留考夫》今天读起来也许会显得沉闷,但是在当年,定具有惊人力量。1932年,高尔基对初稿颇有微词,说是“自然主义”。其实,“自然主义”是个苏联暗语,凡是写出来东西太真实,,bao露苏联现实,有碍观瞻,统统说是“自然主义”。高尔基报告结尾建议作者反躬自问:“为什要写作?要证实是什真理?想要哪种真理胜出?[5]即使是在那时,看到高尔基对真理犬儒态度,格罗斯曼想必定是厌恶。然而不容否认,高尔基直觉很有两下子;格罗斯曼对真理爱将来会带来什遭遇,似乎他已经觉察出来。几年以后,格罗斯曼写个短篇小说《四天》,里面引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