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度过时光,虽说B对这逝去时光印象就是个阳光充足写照,但这个形象闭合起来,仿佛这本旧杂志(装帧设计很好,虽然岁月久远、尘封时间很长,却依然保存如新)引发次日食。B明白,这日食就是勒菲弗。这日食就是勒菲弗与文学关系。确切地说,就是勒菲弗与写作关系。
漫无方向地走好几个小时之后,B回到旅馆。感觉很好。休息好,很想念书。此前,他在路易十六中心广场中央小花园里长凳上,打算破译勒菲弗文字之谜,没有成功。此事很难。勒菲弗画出来语言,就像草屑。话语仿佛在风中飘动,是东风,是高低不平草原,是个正在破碎锥体。就在B看(因为第道关就是看文字)这些文字同时,想起少年时,好像看电影样,在南半球荒野里,漫不经心地寻找有四片叶三叶草[2]。后来,他觉得这样回忆可能真是电影里事情,而不是实际生活。另外,勒菲弗真实生活朴实动人:出生于马尼·圣-让,时间是1925年。1973年于布鲁塞尔去世。就是说,他去世那年正是智利发生军事政变那年。B于是回想起1973年事情。没用啊。他走路太长,虽说休息过来,可是仍感觉疲倦,眼下需要睡觉和吃饭。但是,B不能睡觉,出去吃些东西吧。穿上衣裳(光着身子呢,可是不记得什时候脱下),梳头,下楼到大街上。在学校大街家餐馆吃饭。
在他餐桌旁边,有个女子也是独自吃饭。二人相视笑。饭后,起走出餐馆。他邀请她去旅馆房间。女子大大方方地接受邀请。她说话。B好像雾里看花似望着她。尽管他注意听,可听懂不多。她提到些互不相干事情:群孩子在公园里荡秋千;位老太太缝补衣裳;云彩飘动;物理学家说,外部空间片宁静。她说,那是没有声音世界,连死亡也是寂静。有阵工夫,B没话找话地问她:您做什工作啊?她回答说:是妓女。B说:啊,很好。但是,这话是没话找话呢。其实,都样。等到那女子终于入睡后,B寻找那本《月亮公园》,在地上呢,几乎就是床下。他看到亨利·勒菲弗,出生于1925年,1973年去世,童年和少年都是在农村度过。地点在比利时深绿色原野上。后来,父亲死。母亲名叫朱丽亚·尼斯,在他十八岁时候,又嫁人。继父性格开朗,给亨利起名叫梵高。自然并非继父喜欢梵高,而是为嘲笑这个继子。勒菲弗决定自谋生路。但不久就又回到母亲身边,直到1973年6月母亲逝世为止。
母亲死后两三天,人们在勒菲弗写字台旁边发现他尸体。死因:过量服药。B下床,开窗,看街道。勒菲弗死后,人们发现十五公斤书稿和画稿。文献目录上短评说:“可出版作品甚少。”实际上,勒菲弗生前仅仅发表过部著述:《安德烈·迪·布歇诗作分期》,用是笔名:亨利·德马尼,刊登在1962年3月《综合》杂志第190期上。B想像着勒菲弗在老家马尼·圣-让情景。想像着勒菲弗十六岁样子:艘德国运输船,上面只有两名德国士兵在抽烟和看信。那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