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师傅便引文笙在店里坐下。文笙倒是先被铺子里景象吸引。自然四处都是风筝
牌坊,灰扑扑。上面已是字迹斑驳,辨不清楚笔画。他自然不知道,这牌坊上题,是乾隆爷御赐。
说起来,那时襄城,盛产着种织锦,有个颇为风雅名字,叫“馥丝”。“馥丝”来历,据说是出自个黄姓妇人。说传闻她是黄道婆之后,这着实有些附会。然而这织锦是在她手上渐渐兴盛,并名闻齐鲁,是而且确。这“馥丝”作坊,便设在这“四声坊”。其名得于它工序,在“煮茧”节,放人各类香料。缫丝阴干后,织出锦缎,经年馥馥不散。乾隆十三年南巡,随驾是容妃和卓氏。这容妃来自回部,台吉和札赉女。据说皇帝对其极为宠幸,南下数月,由膳食至衣物,无微不至。民间说这维吾尔女子身有异香,其衣物便御命“四声坊”织造。六宫之内,皆以着此织锦为风尚,时间大盛。然而乾隆五十三年,容妃病逝。皇帝深以为恸,上下妃嫔,便以“馥丝”为忌。再加上黄氏无后,薪火难继,竟然渐渐式微。
四声坊由此衰落,丝厂工坊旧址,不知何时,渐成为各类手艺人集散之处。时三教九流汇聚。到民国二十三年,因“新生活运动”,四声坊里也有番洒扫。不像话人事,都被赶出去。看上去是整饬些,多新鲜气象。但骨子里头败落相,却是去不掉。
这时候,文笙有些小心翼翼,尽管有龙宝作陪,但这地方毕竟于他是陌生。他眼睛又禁不住左右顾盼。个老妇正坐在门口,就着光编竹席。头顶上挂着排蒲扇,由大至小,井然有序。微风吹过来,那扇子就呼啦啦地前后翕动,碰撞间像是不规矩士兵。文笙看着,没留神,脚踩进摊污水,裤脚也湿。老妇看见,朗声大笑,说句什,文笙没有听清楚。斜对面个大汉听见,似是而非地笑,对老妇抛句粗话。老妇愠怒间放下活计,转身走回店里去。汉子觉得无趣,重又坐下来,叮叮当当地敲他石碑。文笙看那石碑上字,无非是“先考”、“懿德”之类。龙宝催他快走,说这里生意忙得很,哪朝哪代,死人生意,永远有做。
大约穿过半条街,龙宝才引他停下。此时文笙身后,已跟大大小小八九个孩童,是来看热闹。文笙是个外人,在他们眼里便是团热闹。龙宝扬扬手将他们轰走,对店里喊,爹,笙少爷来。
文笙抬头便看见“余生记”三个字。这店铺齐整与廓落,在这巷弄里简直鹤立鸡群。门口贴楹联:“以天为纸,书画琳琅于青笺;将云拟水,鱼蟹游行在碧波。”手笔很好,早春时贴,颜色褪不少。个人应声出来,是个中年人。身布衣,但看上去洁净利落。他手里执着烟袋锅,在门槛上磕磕,颔首道,笙少爷来?文笙便也肃然回礼,叫他,龙师傅。
龙师傅便笑。笑,脸上皱褶都深些。他从衣袋里掏出几个铜圆,放在龙宝手里,说,去后街祥叔那买些果子。记着……
不待他说完,龙宝就接上去,记着跟他说有贵客,要买最好果子。
龙师傅便摸摸他头,说,去吧。
龙宝便溜烟地跑走。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