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想着时候,电车叮叮当当响声渐渐逼近翁格勒街。上车时,他决心今晚专心研究下地图和旅行指南。上车,他就想回头看看刚才逗留时戴草帽那个游伴,这片刻逗留毕竟是很有收获。可是那个人已行踪不明,因为不论在他以前站着地方,还是下个车站或车厢里,都找不到他影子。
古斯塔夫·阿申巴赫出生在西里西亚省L县城。他是个高级法官儿子。他祖先都是军官、法官、行政长官之流,这些人为君王和国家服务,过着严谨而相当俭朴生活。他们中间只有个有比较热忱心灵,具体职业是传教士;至于机敏而富于情感素质,则是从先辈方面作家母亲家族中得来,她是波希米亚位乐队指挥女儿。他脸部有外国人特征,这也得自他母亲。刻板拘谨与捉摸不定、热情奔放个性相结合,便产生个艺术家,个不凡艺术家。他是那篇描写普鲁士腓特烈大帝生活笔调明朗、气势磅礴史诗作者,同时也是个勤勉艺术家,以他孜孜不倦精神精心创作部名为《马亚》长篇小说,这部小说形象鲜明,把人类各种各样命运都归结到个主题思想上;另外他还创作过部颇有感染力小说《不幸人》,它告诉整个年青代(他们是应当感恩):即使个人知识到顶,他仍旧可能保持道德上坚定性。最后,也是他成熟时期代表作,是题名为《心灵与艺术》那篇激动人心论著,层次井然,修辞工整,富有说服力,因而些严肃评论家把它与席勒《论质朴之诗与伤感之诗》并列。
阿申巴赫心追求名誉,因而他虽不早熟,但由于笔调精辟犀利,很早就具备成名条件。几乎还是个中学生时,他已出名。十年以后,他已学会坐在写字台面前用优美、意味深长辞句处理成批信稿,使自己英名保持不衰;信稿内容非简短不可,因为人们对这位有成就、有威望作家硬是提出许多要求。四十岁时,尽管实际工作重担与种种变迁使他劳瘁不堪,他还得每天处理批世界各地人们寄来、颂扬他邮件。
他才能既不同凡响,又毫无怪僻之处,因而赢得广大读者信赖,同时又博得爱挑眼儿那些行家们鼓励与同情。从少年时代起,各方面都希冀他干番事业,而且是不平凡事业,因而青年人那股懒懒散散、逍遥自在劲儿,他可从来不曾有过。当他三十五岁在维也纳病倒时,位同他结交细心观察家曾发过这样议论:“你们看,阿申巴赫生活老是这个样子,”说到这里,讲话人把他左手几个手指捏成个拳头,“永远不可能像这个样子。”说罢,他张开那只手就漫不经心地从安乐椅靠背上垂下来。这真是针见血。由于阿申巴赫生来体格并不结实,更显得他在道德上是个勇者——他只是由于责任感才经常从事紧张工作,并非生来就能如此。
遵从医师劝告,他在童年时代没有上学,不得不在家里受教育。他孤独地成长,没有同伴,但他定很早就认识到他是属于那种类型人——这种人欠缺不是才智,而是才智赖以发挥体魄。换句话说,他是属于往往很早崭露头角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