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他们所用是和他们对手样平直双刃剑。现存非常有限、能够展示15世纪初以前阿拉伯剑图像资料,最重要是各种古代手写本插图细密画,这些细密画因为尺寸太小,要辨别其中佩剑柄部细节是非常困难,特别是柄部往往会被持剑手所遮掩。在13至14世纪前期细密画里,可以看清那些剑格,要是细长平直,要就是双肩短粗下卷,而那些剑首则都是圆球形或橡子形。——很显然,让·达吕耶佩剑,并非制作于大马士革或其他阿拉伯城镇。赫尔穆特·尼克尔探究目光越过地中海东岸,投向更远东方:“看起来,让·达吕耶剑来自比大马士革还要遥远得多地方。”
敦煌壁画与《胡笳十八拍》组画中中国剑柄(本章底部图四)
那当然应该是中国。赫尔穆特·尼克尔很快就在中国古剑中找到与让·达吕耶佩剑柄部三要素十分接近例证。首先是剑首,那种三花形或三叶形剑首,可见于敦煌139窟8世纪后半期壁画,也可见于宋辽时《胡笳十八拍》组画。而且,在唐人街可随处见到用铜钱串起来组成那种剑,剑首也都是三骨朵形。其次是剑格,现在常见中国剑(当然主要是清代以后),几乎都是这种蝙蝠形剑格,双肩较粗且下垂。再次是剑柄那种双环缠裹方式,很大程度上也和让·达吕耶佩剑基本致。至此,赫尔穆特·尼克尔觉得他已经为让·达吕耶佩剑找到产地。他得出结论道:“尽管让·达吕耶给他剑配备欧洲剑鞘和挂带,而且这个配备技术活也应该是由欧洲工匠完成,不过他剑本身定来自已知世界另端,即遥远中国。”
在文章最后,赫尔穆特·尼克尔由技术考证进入历史联想(或者,确切地说是历史想象),写下段对普通读者来说非常有感染力话,高德耀在他报告中也全都引用:“(这把剑)是沿着古丝绸之路和平地贸易而来,还是由蒙古征服大军中个抢掠者携带而来?让·达吕耶是把它当作件异域风物在东地中海某个港口收集得来,还是作为在叙利亚场战斗中战利品保存下来?们已永难确知。然而无论如何,这件不寻常武器对他和他家庭是足够重要,以至于它会被忠实地再现在表达永久纪念雕像上。”
修道院博物馆前馆长施拉德尔(J.L.Schrader)在篇介绍博物馆历史长文中说,乔治·巴纳德1910年从巴黎古董商乔治·德莫特(GeorgesDemotte)手里买下让·达吕耶石棺及雕像时,他们并不知道其身份及来历,但由于显而易见美感和高品质,价格竟达万五千法郎。雕像原有涂彩和题字,早已在岁月中消失,因而也就难以知晓雕像本来情况。据凯瑟琳·罗瑞墨(KatherineRorimer)《修道院博物馆文物:过去与现在》书,在捐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之后不久,雕像身份才迅速被揭开。1928年,法国勒芒市收藏家和鉴定家JulienChappée辨认出雕像是让·达吕耶,立即把自己所知有关该雕像全部信息转告给大都会。到1954年,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