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要考虑是保护石头。在运输中难免磕碰,但太湖石最大价值在于它身上布满孔洞,让人们充满浪漫遐想。旦这些孔洞损坏,价值就打折扣。为避免损坏,必须首先用胶泥将石头上孔洞填上,外面再用掺麻胶泥敷上厚厚层,做成圆圆球形,放在阳光下晒结实,才能继续运输。[4]
这重石头陆路运输是不可能,只有继续走水路。接下来,必须用大木头做成滚轮,将石头装船。运输船从太湖出发,进入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从江南河北上进入长江,从长江岸边江都(现江苏省扬州市)进入京杭运河淮扬河段。从运河转入淮河,再顺着淮河支流泗水北上,到达徐州附近水域。在徐州,石头将开始它最后段,也是最艰难旅程。
北宋时期,从徐州到达首都汴梁河段是条人工开凿小河:汴河。
汴河历史很长。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值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项羽有次议和,双方约定以条叫作鸿沟小河划定边界。鸿沟其实是条人工运河,它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由魏国开凿。魏国首都在大梁,也就是后来开封(汴梁),魏国通过开凿鸿沟,将黄河水引到首都,再向南汇入淮河。另外,在
在缺乏机械古代,即便是皇权,在自然面前仍然是渺小。
在颐和园中,有块叫作青芝岫巨大北派太湖石。这块石头长8米,宽2米,高4米,重量大约为30吨,如同座巨大屏风摆在乐寿堂前庭院里。当年,这块石头发现于距离北京城几十公里外良乡。如今,个中型吊车和辆重卡,可以轻松地将它运送到陆地上很多地方。
但在并不遥远清代,还只能利用人力、畜力和简单机械,30吨重量就成巨大负担。最初发现石头人为移动它而倾家荡产,只好弃置道旁。乾隆皇帝也是动用皇权力量,才将石头移入颐和园中。
但如果是块更大石头呢?
比如,大约在北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1],从南方太湖中就发现块巨型太湖石,大约有15米[2]高(约合五层楼),需要近百人手牵手才能将其环绕。凡是见过这块石头人都会被它巨大规模惊到,不由自主产生崇拜之情。石头也不是移往几十公里外,而是从太湖到千里之外北宋首都汴梁(现河南省开封市),当时人们又该怎样才能完成任务呢?
这个任务交给个叫作朱勔人,从现有资料中,们能够推断出朱勔是如何做到。
最好太湖石是出于太湖水中,保留着水流冲刷痕迹,这块大石也不例外。当人们潜水发现石头后,会绑上绳索,清掉淤泥,用大船将石头拖出水。但用船拖办法对小石头都非常不易,更何况是大如居民楼巨石?
普通船已经不够用。根据记载,中国古代淡水中船只最大载重量为2000石,实际使用载重量只有四分之,也就是500石,大约折合30吨,只能勉强载得动青芝岫规模石头,对于更大则无能为力。[3]
为移动这块石头,必须建造更大专用船只才行。
船建造完毕,将石头拖出水,才是运输第步。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