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城市水门也往往只有几米高,依然无法通过巨石。
到底怎样才能保证石头运输呢?这点并没有难倒朱勔,他可以动用整个中央帝国人力、物力来保证任务完成。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船太重、汴河狭窄,朱勔动用数千民夫在岸上拉纤。经过桥梁时,将桥梁拆除,到城市水门,将水门上城墙扒开豁口,保证船通过。[10]
几个月后,这块巨大太湖石终于在“百折不挠”精神下被运到北宋首都汴梁。
当时汴梁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帝宫城(也叫大内)。内城在外城中央,而大内又在内城中央。汴河从外城穿城而过,经过两个水门,分别是西水门和东水门。从西水门到东水门外七里地方,共有十三座桥梁,其中有三座桥是虹桥,可以通船,
淮河与长江之间早就有条春秋时期吴国开凿运河邗沟(后来成为隋代大运河淮扬河段),鸿沟—淮河—邗沟就沟通长江和黄河,而汴梁(大梁、开封)就成这条交通要道上著名城市。
鸿沟经过千年演化和修整,到北宋就成汴河。北宋时期,汴河流向是从荥阳附近黄河将水引入,经过首都汴梁,再向东汇入泗水,通过泗水自然河道进入淮河。[5]
汴河是宋代交通大动脉,承运绝大部分供应朝廷粮食(漕粮),占全国总运力80%以上。[6]由于漕粮是国家财政基础,承担着养官和养兵重任,汴河也就成国家经济重中之重。
北宋著名文学家沈括哥哥、龙图阁直学士沈文通曾经作过首诗,反映朝廷对东南漕粮依赖:“漕舟上太仓,钟且千金。太仓无陈积,漕舟来无极。畿兵已十万,三垂戍更多。庙堂方济师,将奈东南何?”[7]
虽然汴河运力如此重要,可这条河流却有个极大问题:水太浅,许多河段只有不足两米深,宽不过十几米。[8]站在运河边,人们很难想象这样条小河沟竟然是整个中央帝国经济命脉。
不仅水浅,由于冬天黄河结冰,运河失去水源,所以只能在春天之后使用。在汴河中运送漕粮船也很难借助水力航行,许多时候只能靠纤夫拉船——在运河两侧都设有专门纤道,禁止人们占用。这对于船载重量更是巨大限制。
更麻烦是,运河上有许多桥梁。大部分是传统平桥,桥洞非常低。除平桥之外,汴河上还有不少拱桥。北宋发明另种不需要桥墩桥——虹桥,如同座彩虹从此岸飞到彼岸。拱桥和虹桥比起平桥来,可以通行更大船只。
但即便是虹桥和拱桥,拱高最多也只有十几米。比如,著名赵州桥拱高只有7.23米。建于明代杭州拱宸桥,已经算古代最高桥之,其桥高也只有16米。桥这高,还得益于河足够宽,如果河很窄,那桥洞将只有几米高。[9]
汴河上桥大都只能允许不大漕船通过,装载巨石特殊船如同是个庞然大物,能够挤进小小汴河已经不易,更别提通过这些桥。
除桥之外,汴河还经常从城市中通过。北宋时期许多城市都有水道,让河流穿城而过,在城墙上专门开有水门供船只通过。这样做是为便于运送城内物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