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政治正确抗争才能让他们有趣起来,人类自己就有足够多美好和缺陷让们想要阅读他们。
《不对称》,丽莎·哈利黛
说起校园文艺作品,以往直觉得有个天然设置很是突兀,就是班里成绩最好那个女生往往自动携带碧池属性,跟自身经验不符。认识那些,大多数人还不错,而且那种自己只要下定决心,干什都很有可能成功安全感甚至会流露成种可爱。
今年年初丽莎·哈利黛(LisaHalliday)本《不对称》(Asymmetry)就留给这样种好感。小说写不是校园,开场是伊拉克战争将打未打时候,个二十出头出版社女助理,叫爱丽丝,正在纽约街头长椅上看书。突然来个会讲笑话老头,请她吃街边买冰激凌。女主认出老头是个大小说家,心想“个拿好几次普利策人应该不会下毒吧”,就吃冰激凌,笑笑话,给号码,转眼成老头情人。书出来之后,哈利黛开始接受采访就大方承认老头原型就是菲利普·罗斯,而这段故事也取材自她跟罗斯交往。《不对称》前半部分就写他们谈恋爱,总体意味甚至只能用“甜蜜”来形容,而且哈利黛写得如此举重若轻,自然到让们忘记自己是带着怎样预设进入这段故事:到底个文学宗师跟个天真女文青恋爱,是“本该如此”还是“居然如此”?
只是下半段开场,们几乎不敢确定们在读什。毫无征兆地(但其实叙事口吻和节奏已经面目全非),“”成个伊拉克裔美国经济学家,正在伦敦希斯罗机场转机回老家看望哥哥;因为当时反恐氛围,“”仿佛掉进卡夫卡式官僚黑洞里,被百般刁难。好像怕读者还不够晕头转向,在等待过程中交织着叙述者在纽约、伦敦和伊拉克各种人生回忆。
书最后是几页“尾声”,给那个“假罗斯”仿制个假BBC“荒岛唱片访谈”,直到这里收到个大暗示,们才多少拿捏到这本书是怎回事:第二段故事很可能是第部分那个想写小说女编辑虚构出来,大致用来证明,想象力可以居住在任何与你外在生活毫不相关头脑中,同时也颠覆们之前颇为懒惰假设,让们怀疑那段和老作家恋情或许也跟现实关系暧昧。而这本小说结构也因此充满各种政治立场,比如小说家用第二部分国家间力量落差照亮第部分中成功男性作家试图控制无知女子权力“不对称”,而既然爱丽丝(和哈利黛)写出她们小说,又指向这种“不对称”颠覆。
整年欧美读书界都在这样聊着这本书,但其实这部小说没那剑拔弩张,你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两个处理得很精湛现实主义故事去读。对来说,这书也格外阳光。那时春节刚过,非常盲目地去泰国待阳光浸润、百无聊赖三周,其中最致命就是还带着幼子,于是每天在个毫无障碍小广场上无休无止地捉迷藏,就是在这些游戏中听完《不对称》有声书。当时也并没有那欢欣鼓舞,直到年末从各种渠道推介中发现它或许是今年最得宠小说,才又好好读遍,注意到第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