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检查每袋棉花转为按样品采购。15他们从每包生棉中抽取小批纤维,并根据该样本确定价格并进行销售。这些样本不像生棉包,它们很容易被运送甚至还可以邮寄。第二步,经纪商为棉花品质制定明确标准和精确词汇表。最终,制造商甚至不需检查样品就能购买棉花。实际上,他们不再从特定地方订购特定棉花,而是要求特定质量棉花。这是对行业彻底重塑。
棉花在等级、纤维长度和特性上有着巨大差别。到1790年,尽管其他商品如糖和咖啡已经有等级区分,开始广泛使用“中等”和“上等普通”等级别,但是还没有人尝试对棉花进行分级。1796年,在查尔斯顿,“佐治亚棉花”和陆地棉首次作为棉花类别被人提到,1799年在费城,有人提到“佐治亚田纳西棉花”——这种分类方式仍然反映是原产地。同年,《商业地理通用词典》(Dictionnaireuniverseldelagéographiecommerçante)仍然只按产地列出不同种类棉花。然而,1804年,查尔斯顿商人列出“普通棉”,到1805年,这分类已经成为“普通陆地棉”。到1805年,海岛棉被分为顶级、优质、良、中等和劣等等级。《贸易商》(TheTradesman)1809年谈到“上等中等棉”;1815年在新奥尔良市场使用“顶级”这个分类,两年后,“等品”棉花上市,又年后,在查尔斯顿出现“中等棉花”分类,随后1822年在新奥尔良又出现“精选顶级棉花”,在1823年出现“精选良品”。《伦敦杂志》(TheLondonMagazine)在1820年之前提到这些类别,在这十年间它们得到广泛使用。这些标准仍然只是近似划分,既不能被精确定义也不能被强制执行,但它们为后来可供执行标准提供基础。如果没有这样标准,这样大宗商品大批量长途贸易几乎是不可能——大自然巨大多样性必须被提纯并分类,以使其符合机器生产要求。16
为使标准能够长期实行下去,购买者必须能够验证他们购买棉花质量。起初这些规章制度是非正式,公约没有形成书面文字,而是在个人之间达成谅解。随着通过样本交易数量增加,在远洋港口和制造商之间从事贸易商人要求具有“某种永久性”规则,需要种在制度上得到保障标准。作为回应,这些经纪人在1841年创建利物浦棉花经纪人协会。协会做第件事就是通过项决议,保证所有按样品出售棉花都能保证质量符合样本。到1844年,他们确定“良”和“中等”棉花标准。1846年,美国商会(AmericanChamberofCommerce,由与美国进行贸易利物浦商人于1801年在利物浦成立)建议经纪人“取走几个美国棉花样品,交给美国商会处置,以便在所有涉及棉花质量问题上形成个参考标准”。棉花市场不再是群追求效用最大化个人自发地相互作用场所,而是日益成套在市场之外形成制度运转场所。17
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