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典故中小部分嫁接进去。
第二个典故讲是渴望。《晋书·后妃传》中说,晋代宫廷中,后妃为让晋武帝羊车为她们停留,会在门前插满竹叶、地上洒满盐水,这样羊路过时旦贪吃,车辇就停下。这个典故偏重讲女子渴求心爱男子关注。它与上个典故中都有“羊车”,于是被朱彝尊无缝对接。这不是理性安排,而是自由联想。面对翠帘不卷春深妆楼,由翠帘而至翠柳,由翠柳而至翠竹,由翠竹而至羊车。王昌龄有首《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81]这首诗说女子登高望远时,只看到天比天更加浓郁柳色,便感觉到情感空虚。而这个吴江女子,也是在春日楼头凝视之时,感慨柳树间荡漾游丝却不能系住心上人车骑。这个女孩子觉得很遗憾:每天那多人从门前经过,可每个人都不是他。诗人联想就这样自由地流动着,滤去原有故事中庸滥昏聩部分,只留下美与深情。
第三个典故讲是寻找。青鸟是西王母侍者,《汉武故事》说,有年七月七日,汉武帝忽然看到有青鸟飞来,东方朔告诉他,这是西王母信使。果然,过会儿,西王母就乘着云气到来。后来人常常反用这个典故,在说自己相思而不能够消息相通时候,就说没有青鸟传信。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182]用也是这个典故。所以,朱彝尊说“倩何人,传语青禽”,就是讲既然你不能从门前走过,那可不可以给你写封信?可是,去找谁把信交给青鸟,交给它,它又到什地方才能找到你?
“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是加深步寻找。《西洲曲》里说“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183],这就是“倚遍雕阑”。晏几道在《蝶恋花》中说“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184],这就是“梦遍罗衾”。如果真去吴江看,就会发现那只是个普通小镇,栏杆未必精雕细刻,被套也顶多是细布而不是绫罗。可是古代诗人常常这样,他们觉得在文学中,外在情境和内在情感品质有种互相映衬作用,比如“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185]完全是描写外物,但是可以想见春梦之精美。所以,当朱彝尊觉得这个女孩子情感是极其美好,便自然地写出“雕阑”和“罗衾”。
人在成年之后会觉得美是节制,是留有余地,是温柔敦厚。可是在十八九岁时候,情感就是往无前。这首词上半阕,句句像潮水波波推进,永不停息。如果等不到,就去找你,如果白天找不到你,就到梦里去找。诗人定要用些极致性表达,如“倚遍雕阑,梦遍罗衾”中两个“遍”字,又如用“最难禁”直接强调难以承受思念之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