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众生慈悲,以此激励广大信众决心。这种宗教救赎意识在于推动和鼓励信众为自己信仰而不惜牺牲奉献精神,并将因信仰而献身瞬间展现得格外神圣和美好。奉献和牺牲决心越大,死后进入涅槃境界可能性就越大。
在所有关于“舍身饲虎”壁画中,北魏第254窟这幅毫无疑问是最特殊。这幅壁画在个不大画面里同时画出舍身饲虎发生在不同时空情节。第次萨埵那太子纵身从山崖高处跳下,由于母虎已奄奄息,无力去吃躺在面前萨埵那太子;太子决心已下,便再次登上山崖,以木枝刺颈出血,然后再次跳下。这样就可以让众虎闻到血腥味,先舔其鲜血,等到气力有所恢复后,再啖食全身。画面还呈现为死去太子悲痛欲绝国王、王后等人,他们为萨埵那太子慈悲功德建塔纪念,并且被他慈悲所感化。
这幅壁画在不足两平方米壁面上绘出二十个人物、八只老虎、五只山羊、两只鹿、只猴子,还有重重山峦以及座庄严白塔。整幅壁画形象众多,内容丰富。它绘画叙事不是线性呈现情节性画面,而是种极具现代性绘画思维,壁画把复杂情节整体重叠地处理在有限空间里。整幅画面重心非常突出,那就是刺颈萨埵那与跳下山崖萨埵那,两个萨埵那手脚相连,刺颈萨埵那举起只手与跳下山崖萨埵那跃起脚形成种画面动势和节奏。画师把不同时空里两个萨埵那同时纳入个画面,他们前赴后继拯救众虎,形成凝固画面中种时空动态张力,彰显萨埵那太子舍身奉献决心。整幅画面在极度紧张情境中,却呈现种内在从容和超然。
壁画中先后两次舍身萨埵那,在看来是种超越单时空前赴后继“自牺牲”象征。萨埵那不是个人,而是意指许多人;不是个固定时空牺牲呈现,而是切时空神圣牺牲呈现,是超越时空为理想和信仰而舍身总体象征。
1944年,批志士仁人、青年学子远离城市,来到大漠戈壁,艰苦奋斗,初创基业。初创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时候,以常书鸿为代表第代莫高窟人,在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交通不便、陋屋斗室、无水无电艰苦条件下,筚路蓝缕,开基创业。然而,当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初现端倪时候,又遭遇政治运动频发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些人遭受不公正待遇,忍辱负重,历经艰辛坎坷,却始终矢志不渝。
这些“打不走莫高窟人”在改革开放之后继续砥砺前行,把前辈开创事业发扬光大。80年代,虽然莫高窟艰苦单调生活并无多大改变,但仍然有不少风华正茂青年学子从祖国四面八方“自投罗网”,来到大漠深处。他们舍小家,顾大家,淡泊明志,板凳能坐十年冷。不管是煤油灯下埋首勤学,靠镜面折射借光临摹,踩“蜈蚣梯”考察洞窟,还是不厌其烦,开展石窟数字化,分析壁画病害机理,建设敦煌学信息资源库……道路虽艰,但研究人员乐此不疲,乐在其中,终于在敦煌学各个领域获得建树。
几代莫高窟人以他们青春和生命诠释正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