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6]仪式加入拜火教,在古老祷词和沐浴中受洗。
因为是高级公务员家庭,保萨拉家在桑给巴尔市老城区石头城享受着舒适生活。家里雇佣人,包括个照看大少爷和1952年出生妹妹卡什米拉阿娅(保姆)。“按照桑给巴尔标准,他家算是上层中产阶级,”个家里朋友回忆道,“对于这个收入人群来说,雇些额外帮手是很平常。他们不能算大富大贵,但波密拿是英国殖民z.府公务员薪水,这意味着他能买得起英制奥斯汀微型轿车作为家用。”
弗雷迪本人会说他是在“被呵护着”环境里长大,他回忆起从前在坦噶尼喀近郊达累斯萨拉姆,住在他叔叔别墅里优渥生活:“有仆人会来叫醒。握着备好橙汁,出门就是海滩。”事实上,弗雷迪叔叔曼切肖·保萨拉曾在桑给巴尔电气电讯公司工作,也住在石头城。1974年接受采访时,莫库里也会阻止别人用“小时候养尊处优”这种说法,被问及个人生活时,他经常喜欢故弄玄虚:“没有人们想象那富裕啦,但猜给人种看起来家境很好样子。喜欢这样。”
五岁时候,弗雷迪上当地教会学校,他音乐爱好初次闪光可能是在社交场合给家人和客人们唱歌。1955年初,他生活将遭到第次剧变。保萨拉家里觉得桑给巴尔提供教育有限,于是将八岁儿子送去远在印度所寄宿学校。“是个早熟孩子,”莫库里说,“父母认为寄宿学校对有好处。”
后来,有记者问他为什对波斯背景和印度那边家族关系如此敏感,莫库里打断他说:“哎,你这个人,别问这些。实在没什好说。”终其生,他成年之前细节都是模糊不清。与早期所述不符是,保萨拉家并没有举家搬到印度。只有弗雷迪独自人坐船到孟买,他姨妈和姑妈家都在这座城市。
在印度上岸后,弗雷迪还要换乘火车往北168英里,到达在马哈拉施特拉省新学校。根据记录,保萨拉于1955年在潘奇加尼圣彼得男子学校[7]开始自己新生活。这所学校成立于1902年,以传统戒律治校,校训是拉丁文“UtProsim”(意思是“愿获益”)。学校有着优良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达到就读英式大学标准是该校优势。尽管它欢迎各种不同宗教信仰学生,包括拜火教在内,但圣彼得学校本质上来说还是所英国国教教会学校。它沿用英国公立学校许多制度特点,如男孩子们统住宿舍,学校分四个学院,弗雷迪成艾什林学院员。1958年,保萨拉在封信中写道:“在艾什林学院朋友们就像家人。”他与真正家离得如此遥远,被安排在这个学院已算是幸运。
比弗雷迪高届个学生记得,他是个“害羞、胆怯男孩,不得不戴着副看上去挺疼牙箍”,有时候自然会遭到同学们无情嘲笑。莫库里后来说:“当然会有种种被迫离开父母和妹妹感受——孤独感觉,被抛弃感觉——但你又不得不去做。所以明智办法是充分利用现状。寄宿学校教给件事就是要自力更生。”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