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26]她书店同时也被用来展览这些照片,虽不太正规,却足够让人心生敬畏。
有意思是,虽然“这伙人”将巴黎生活视作他们种种文艺革新运动底色,但是这些革新仍是主要属于美国人运动。[27]他们共同体本质上(如位旅居作家所言)是个“位于欧洲美国”[28]。他们在巴黎出版自己英语杂志和书籍,这些出版物通常由美国资本运作,且意在赢得美国出版社关注,以此获得方美国舞台。“在巴黎,从未见过哪个美国人不是在为美国计划、目标或资源忙碌。”阿奇博尔德·迈克利什说道。[29]
和不少旅居巴黎美国作家样,海明威降落在场反叛中心,维多利亚时代过分雕饰散文风格成众矢之。凯·博伊尔(KayBoyle)回忆道:“美国没有大众实验性质、激烈反抗权威写作流派,这也就是们想要创造。‘打倒亨利·詹姆斯!打倒伊迪丝·沃顿!……’那些自愿流亡g,m者高喊着。”[30]博伊尔是位作家兼编辑,1923年来到巴黎。当然,对于像詹姆斯和沃顿这样统治文学界已久君王,把他们拉下王座也就意味着要有新任君主荣登大宝。作家圈里处处都是勃勃野心和激烈争夺。“城中最紧俏是声名。”迈克利什在首记录巴黎疯狂气氛诗中写道。[31]
当然,声名有是,然后就有名作。格特鲁德·斯泰因出名,詹姆斯·乔伊斯也出名。乔伊斯先锋小说《尤利西斯》改变很多“战”后作家。“1922年,们还是流浪巴黎青年,它就在们头顶绽放开来,那些词语和文句洒落在们身上,就像送给语言礼物。”《纽约客》作家珍娜·弗兰纳回忆道。[32]
但是,这部小说因为其中色情内容(从手*到通*)而被认为是本*秽之书,在美国被禁止以书形式出版发行[33],直到1934年才解禁。(《尤利西斯》最终发售时,《纽约时报》记者若有所思地评论道,“正当乔伊斯在青年作家群体中影响力减退时”,这本小说禁令解除——真是有些讽刺。[34])实验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有自己忠实读者,但是没有哪家美国商业出版社愿意碰她那些大部头著作。
与他们不同,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真出名。数以万计人购买他书。纽约家最大、最有声望出版社——查尔斯·斯克里布纳父子出版公司,负责菲茨杰拉德作品出版发行。他衣食无忧妻子、金发女郎泽尔达·菲茨杰拉德已是流行文化偶像。据说,泽尔达是“飞女郎”文化(flapperculture)[35]代言人。相比流行文化,她在“飞女郎”文化中地位可能是海明威更想要。不过,他打算把两者都收入囊中:既要对潮流中人吸引力,又要大众追随。
这是个义无反顾、雄心勃勃目标,但是海明威看到机遇,怀抱着取胜意志。
到深冬时节,海明威觉得寄出舍伍德·安德森介绍信时机已经成熟。他首先找到作家路易斯·加朗蒂耶(LewisGalantière)。这是位博学美国人,戴着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