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也不下几十种。李硕书跟般孔子传记不样,用他自己话说,是“借孔子看春秋”,孔子成时代面镜子。周代是中国历史上仅有“贵族时代”,孔子赶上那个时代尾巴。作为“最后贵族”,他痛恨那个“礼坏乐崩”乱世,怀抱恢复“周礼”梦想,政治上辈子不得志,却无意中成为“万世师表”。要理解孔子,先得解他身处那个时代,这本书用浅*p实语言,对周代姓氏、称谓、礼仪、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加以介绍。作者虽然不是先秦史出身,但对这些复杂问题把握相当透彻,读完此书,普通读者也能对周代社会有个全面印象。
本书关注重点其实是春秋时期政治史。对于春秋政治特点,李硕自创个词叫“寡头共和”,则更倾向于按传统说法称为“世族政治”。从本科论文写“春秋时代家臣”,到博士论文以“西周金文世族研究”为题,二十年来也直关注这个问题,有些自己想法。李硕只谈春秋时期,其实春秋和西周应该看作个大历史时期之内前后两个阶段。周代是“贵族社会”,学者多无异议,但前人往往将周代政治笼统称为“贵族政治”,则未得其要领。正如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书中所言,魏晋南朝常被称为“门阀社会”,但严格意义上“门阀政治”只存在于东晋,此前西晋不是,此后南朝也不是。在看来,西周至春秋时期前后出现过两次“世族政治”。第次是西周中晚期恭王至厉王时期,以“国人,bao动”而告终,前后历时近百年。第二次是春秋中晚期,以鲁“三桓”、晋“六卿”、郑“七穆”等批大世族把持各国政权为标志,前后大概有两百年。西周武王至穆王时期,以及“宣王中兴”之时,王权是国家政治主导,贵族要服从王权。同样,春秋早期齐桓、晋文称霸时代,各国君主大多能掌握实权,不是后来那种徒有虚名摆设。只有君权衰弱无力,大族之间又能基本维持势力均衡时期,才会出现稳定“世族政治”局面。如果大族势力膨胀,君主又恰好是厉害角色,比如周厉王、晋厉公,双方就难免发生冲突,要是大族代表被诛杀,要是君主被推翻。
李硕书里提出很多有意思问题,其中个是:跟西欧、日本相比,中国“贵族时代”为什结束得那早?多年来这个问题也直困扰着,到现在还没完全想明白。在这里,尝试着总结出两个原因。第,中国君主集权传统从开始就很强,这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萌芽中已初现端倪,到商周时期已经非常突出。跟西欧、日本相比,周代君主掌握权力和资源要充沛得多,西周时期就已经有“西六师”“殷八师”那样归君主直接控制常备军。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在当时人看来,国家大权只有掌握在周天子手中,才是“王道”,才能保证长治久安;旦落到底下诸侯、卿大夫手里,则早晚必出乱子,而且掌权人层次越低,出乱子越快。即使到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也没人觉得眼前这种列国并立局面是合理,而是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