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愿见阳虎,首先是两人小时候那场冲突受打击,之后可能直耿耿于怀。其次,阳虎现在是“执国命”“陪臣”,有点乱臣贼子色彩,孔子不想跟他有什牵连。
但另方面,孔子也不敢和阳虎公然对立。按照贵族社交礼节,别人来拜访过你,哪怕你当时不在,事后也应该回拜。孔子要完成这个回拜礼节。
他留个心眼,故意看阳虎哪天出门,才去拜访,正好主人不在家,放下礼物走人,免去见面尴尬,也不算失礼。
不巧,就在孔子回家路上,迎头遇见阳虎。
两辆马车迎面驶来,那时街道窄,马车也都是敞篷,不能装没看见。
各种机会。第二个原因是,三家权势都是代传代,但新继位族长可能很年轻,掌控不局面,有个权力空窗期。
这两个因素加起来,就会出现阳虎这种管家当权局面。季氏既然已经控制鲁国,谁能掌握季氏家权力,谁自然就能掌控鲁国。
春秋开端以来,中原列国政治越来越无序,孔子专门总结过。他说:天下最有秩序局面,是天子(周王)有实权,掌管文教(礼乐)和军事(征伐);从西周垮台,春秋开端,王室这个秩序就没有。各诸侯国自己行使文教和军事权力,这还不算完全失序,因为国君有权威,还能保证十代安定。代人执政时间大概二三十年,十代就是两三百年。
但诸侯国君掌权局面也不容易维持,会变成“三桓”这种极少数寡头家族共和专权状态,他们联合垄断国家权力,世代传承。孔子说,这种政治规范,勉强能维持五代人——到季平子那代,恰好是季氏家族第六代人,已经开始没规矩。
比寡头共和更糟糕情况,就是阳虎这种管家篡夺主人权力,还掌握国家政权。孔子称之为“陪臣执国命”,陪臣就是阳虎这种当管家小贵族。孔子说,这种局面,能维持三代人就不错。2
阳虎也认出孔子,停马车打招呼:“哎,你过来!跟你说啊!”(来!予与尔言。)这是最朴实大白话。予、尔,就是、你最直白说法,没有您、阁下、鄙人类弯子。阳虎对孔子没客套,他们之间是完全平等感觉。3
两辆马车迎头遇见,停在路边说几句话,人不下车,古代
三代人,是近百年时间。孔子说这话百年之后,是公元前400年左右,战国初年,寡头共和制度真维持不下去。但孔子也来不及看到。
但“陪臣执国命”也暗示点改良可能性。因为比起几家贵族“共和”游戏,这时权力总算集中到个人手里,陪臣如果给国君“奉还大政”,就像南蒯对齐景公宣称那样,秩序就恢复部分。或者,这位陪臣索性废黜国君,自己正式即位,那也会有高低尊卑、令行禁止套秩序。孔子说“三代”,留余量很大,他也是在悲观里观望,看能不能找到新机会。
街头相会
身处权力顶端阳虎也在关注孔子。他曾经亲自登门拜访孔子,邀请他出来当官,跟自己起干事业。这段往来被《论语》翔实记录下来:
阳虎想召见孔子,孔子不去。阳虎又给孔子送礼物,希望孔子去拜见他。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