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之前,参加者要斋戒,就是不喝酒,不参加娱乐和社交活动,不过夫妻生活。33
斋戒原则是节制自己欲望,用种虔诚、洁净状态和神明打交道。斋戒前七天还比较松散,可以参加必要工作和社交,后面三天就很严格,要关在自己家里静心思索,尝试与神明进行心灵沟通,体面人家
到哪儿都能祭祀。但当时多数人不认可。
祭品摆在供桌上,又没变少,祖宗怎吃?那时人们说,神灵享用祭品不是用嘴吃,是用鼻子闻,叫“歆”。祭品主要是猪、牛、羊,做得好,味道香,祖宗灵魂飞来,在天上闻闻就饱,然后就会保佑地上子孙。反过来,祖宗挨饿就会生气,地上子孙们日子就不好过。
自己不在家,请别人来祭祀行不行?不行。祖宗只吃自己子孙送上东西,外人送不吃。当年季平子赶走鲁昭公,国内就没有国君,但鲁国历代先君不能饿肚子,季平子就干起祭祀历代先君工作,这是政治僭越。当时晋国人赶来调停,鲁昭公还赌气不肯回国,晋国人就对季平子说:你们国家这事年半载调解不,祭祀祖宗工作,你就先代理着吧。这是宗主国也承认季平子“代理国君”身份。
隆重祭祀,要用“尸”扮演祖宗。这尸是活人,选择有讲究:要选被祭祀者孙子辈后代,或者孙子孙子,孙子孙子孙子,奇偶顺序不能搞错。
为什有这讲究呢?有学者解释,可能是从母系部落时代传下来遗风。那时还不是夫权小家庭,男女关系比较随意,但为防止出现亲属乱伦,对代际辈分非常敏感,上下两代人交往有很多禁忌,隔代(爷爷辈和孙子孙女辈)反倒没啥禁忌,经常生活在起。
后来周人祭祀制度,就保留很多这种“隔代亲”遗风。比如祖先牌位摆放,最辉煌那位老祖宗放在正中间,他儿子放在左边,孙子放在右边,孙子儿子又放到左边……以此类推,都是隔代亲人们在起。祭祀时候,同宗男女老少都要参加,在宗庙里分左右两边站立,也是隔代在起原则。这左右两边人,分别叫“昭”和“穆”,这就是周人昭穆制度。
当尸人,必须父亲已经去世。小孩符合这条件也可以,孩子太小,可以让大人抱着充当尸。尸也不能是主持祭祀族长,因为他不能同时担任两个角色。如果在同宗里面实在找不到合适人,可以扩大范围,同姓也行。像孔子这种早年丧父,如果他们孔家还有别家支,他可以被选择去充当尸,接受祭祀。但史书里没有这方面记载,可能真没什别传人。
如果祭祀女性先祖,尸也必须是女性,而且不能是她生养后代,必须从家里妯娌、儿媳里面选,跟本家人不能是同姓。
在祭祀祖先之外,天子或国君还要祭祀上帝、山川等诸神,是不是也要选个人充当“尸”?目前文献不是太清楚。从些蛛丝马迹来看,可能也是要选活人当尸,而且是在君王宗室亲属里面选。
周王、国君祭祖,朝廷里同宗后人都要参加,异姓大臣也要参加。士大夫祭祖,全家人、各种亲戚以及奴仆都参加,如果有关系要好异姓同事朋友,也可以列席观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