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从们簇拥着领导登车时,驭手要把缰绳和马鞭都抓到只手里,腾出只手帮着领导抓扶手带子。领导专车有两根扶手带子用于登车,根领导专用,另根给驭手、卫士用。
等领导上车后,车下侍从退避,马车缓步朝院子外面走,侍从们徒步跟在车两边。到大门时候,领导拍拍驭手手,示意放慢速度,转头命令卫士(车右)上车。当车驶近门道、沟渠减速时候,车右都要跳下去步行,预防意外事件……9
给孔子驾过车
容易。
但从汉代开始,这种两轮高速轻型马车就逐渐失传,后世再也没能复原出来。因为汉代已经流行骑马,有急事都骑马,不再靠马车赶路,马车朝着宽敞舒适、车厢封闭方向发展,用来拉车马也少,般是匹,车速就慢多。
再到宋代以后,文人已经完全不知道春秋时候马车是什样子。明清时期画家画过很多孔子事迹图,里面车都是驾匹马(甚至头牛)厢式慢车。直到近现代,考古发掘出很多商周春秋殉葬“车马坑”,都是用真车真马随葬,这才重新解春秋时期高速马车造型。
孔子成为贵族以后,也补课学会赶车、射箭。他给学生们教这些,最需要是那些穷人家出身学生,他们以前没机会接触这个。驾驭四匹马车,需要很复杂技术。以骑马为例,靠系着马嚼子缰绳控制方向,拉右边绳子马就往右拐,拉左边就往左拐,两根起往后拉,就是“刹车”。四匹马驾车,就有六根缰绳,它们怎抓在手里,怎操控,《诗经》叫“六辔在手”,大有学问。7
四匹马为什是六根缰绳,而非八根?因为只有靠外两匹马负责转弯,各需要有两根缰绳。靠里两匹马不负责拐弯,两根缰绳就合成根,只负责“刹车”。
驾车技术之外,还有专门知识和礼节要学。
那时马车都是载三个人,战车规矩是驭手在中间,弓箭手在左,戈手在右,分别叫“车左”和“车右”。三人级别是驭手最高,弓箭手、戈手次之。分左右依据是什?因为正常人都习惯用右手,左手持弓,右手拉弦最方便,所以弓箭手站在左边最合适。驾驶战车对打,距离稍远时,要让对手处在自己左前方,方便弓箭手射击;但如果两车靠得近,就要把对手放到自己车右边,给戈手制造砍杀机会。
国君、指挥官乘坐车,和普通战车规矩不样,是领导在中间,驭手在左边,卫士(车右)在右边。当驭手和车右,必须是贵族身份,至少是士,而且最好和长官不是同姓(同家族),三人服装要有明显区别,让车下人不容易认错。8
平时出门前,驭手要先拿着马鞭子站在车前,监督仆人们把马套在车上,因为驭手也是有身份人,套车这种事不用亲自动手。
车套好以后,驭手把固定车轮“軨”打开,绕车周,检查车身有没有问题,然后撩起衣襟,从车后边登车(马车上、下车都在车厢后方),扶着车厢上扶手带子(绥),在自己位置跪坐下来。拿起马鞭同时,双手把六根缰绳(辔)用手指分别夹好,赶车走上几步,检查切正常。然后停车,起立,等待领导出门上车。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