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中原,对各地情况比较熟悉,又见过大世面,生意做得好。今天做买卖“商人”这个词,就是从这些商人来。到春秋时候,这些商人商会总部可能设在郑国。他们和郑国国君世代都有协议:商人不干涉郑国政局,郑国国君、贵族也不能给商人强行摊派。春秋时郑国位置在中原中央,做生意比较方便。
从地缘上讲,商人崛起于东方,周人故里则在西方关中平原,两种文化从根子上完全不样。周人虽然信鬼神,但不杀人祭祀、殉葬,连牲畜也不愿多杀。周公规定:招待、祭祀天子(周王),只能用十二头牛,诸侯、卿大夫依次递减。周灭商之后,严禁再搞杀人殉葬和祭祀,商人慢慢也把这种习俗改,甚至可以说是忘。
到孔子时代,殷商时代杀人祭祀已经是很野蛮,很不上台面事情,春秋人史书里甚至已经完全没有这方面记载。但血腥献祭理念阴魂也没有全散,春秋时某些地下邪教式巫师里面可能还有些残留,并且有很大变异;宋国人偶尔返祖,也会抓俘虏献祭。那时人们私下觉得,对于某些特殊、邪门神,杀人来献祭很有效,可以办成些正常渠道实现不事。但总来说,没有商朝那盛行。
商周贵族婚姻讲究也不样。商人本来没有“姓”概念,也无所谓同姓不婚,盛行族内婚,不愿和外面蛮夷通婚。周人相反,他们认为自己都是姬姓,必须和异姓(异族)通婚。像鲁国,历代国君习惯和姜姓齐国、子姓宋国通婚,还有周边些姓风、曹小国。周王室也是这样,常有齐国或宋国公主嫁到洛阳当王后。
这样做结果就是民族融合。商人本来婚姻封闭,他们统治河南、山东带数百年,各部族小方国众多,混合不起来。而周王朝用几百年时间,就基本实现列国上层社会体化,这里面通婚功劳很大。
商人思维方式也很有特色。他们建立王朝,统治中原时候,对周边小国(部族)很残酷,动辄讨伐、劫掠,抓到俘虏都送殷都祭祀鬼神。但他们被周人打败之后,却很老实地接受这个命运,周人很多礼俗他们也全盘学过来,文化上、政治上完全认同周王朝。到春秋前期,齐桓公、晋文公充当霸主维护国际秩序,抵御周边蛮夷进攻,他们最忠心盟友和支持者不是那些周人诸侯,而是宋国。
当初三桓想用孔子,但鲁国人是周公之后、周文化嫡传,他们担心孔子是商人后代,恐怕对周人政权有什意见。三桓派人找孔子谈话,问他对周朝态度。孔子说,周朝吸收夏、商两代好成果,最有文化,拥护周朝。2这样三桓才放心。
孔子那个时代,黄帝、炎帝传说还是野史,没变成正统。那时候正统历史里最古老就是尧舜禹,然后是夏商周,之前都是野蛮部落时代,没有文明历史。
对夏、商、周文化,孔子认为大同小异,在这个基础上有点点进化,到周朝发展得最好。举个例子,每年过年日子,如果用今天农历做标准话,夏朝在月日,商朝在十二月日,周朝在十月日。其他各种礼仪制度,孔子也都认为大同小异。他说:夏朝历法最好(从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