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48年,《**党宣言》就声称“切坚固东西都烟消云散”(allthatissolidmeltsintoair),只不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讲主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而到2048年,物理和认知结构或许也会烟消云散,或是散成大量数字信息。
1848年,几百万人失去乡间农场工作,迁移到大城市去工厂里上班。但他们到大城市之后,性别并不会改变,也不会忽然多个第六感。而且只要在某间纺织厂找到工作,就能在这个行业待上辈子。
但到2048年,人类可能要面临就是迁移到网络空间、流动性别认同,以及计算机植入装置所带来新感官体验。就算他们找到份有意义新工作,如为3D虚拟现实游戏设计最新流行趋势,但可能短短10年内,不仅是这个职业,甚至是所有需要类似艺术创意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所以,你在25岁时候,交友网站上自介绍可能是“25岁异性恋女生,住在伦敦,从事时尚业工作”。但到35岁,就变成“年龄调整中,非特定性别,新大脑皮层活动主要发生在‘新宇宙’虚拟世界,人生使命是要前往其他时尚设计师未曾踏足领域”。到45岁,就连“约会”和“自定义”都成过时概念,只要等待算法帮你找到(或创造)完美另半就行。还想要从时尚设计中找到人生意义吗?现在算法作品已经比你作品强太多,如果再去回顾你在10年前最满意作品,只会让你无地自容,再也没有半点自豪感受。而且,你也才45岁,后面还有好几个10年,等着你发生巨变。
上面这个例子当然只是个假设。没有人真正知道未来将如何变化,而且任何假设都可能与真正未来相去甚远。如果某个人向你描述21世纪中叶世界,听起来像是部科幻小说,那他很可能是错。但如果某个人向你描述21世纪中叶世界,听起来点儿都没有科幻小说意思,那他肯定是错。虽然们无法确定细节,但唯能确定就是切都会改变。
未来重大改变,很有可能改变人生基本架构,让“不连续性”成为最显著特征。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你先在第阶段累积各种信息,发展各种技能,建构起自己世界观同时,也建立起稳定身份认同。就算在15岁时候没去上学,而是在自家田地里工作,你仍然是在“学习”:学习怎样让水稻长得更好,怎和大城市贪婪米商谈判,以及怎样解决和其他稻农之间抢水抢地问题。在人生第二阶段,你依靠累积下来技能闯荡世界、谋取生计,贡献社会。当然,就算到50岁,你还是会在种稻、谈判、处理冲突这些事情上学到新知,但都只是对已然千锤百炼能力做点微调而已。
但到21世纪中叶,由于改变速度加快、人寿命延长,这种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人生之中各个接缝处可能出现裂痕,不同时期人生也不再紧紧相连。“是谁”会变成个比以往更加紧迫也更加复杂问题。
这很可能会带来极大压力。因为改变总是会造成压力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