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支持这个新殖民地。或许更重要,这些贸易商用脚、船、资本投票。才两年半光景,这小渔村就有超过万人居民(华商居多);已有2839艘船在此港卸货(其中只383艘非亚洲人所有)。隔年数据更超越前两年半总和。以新加坡为据点,英国可以加入亚洲内部贸易,利用该贸易更壮大国力,而该贸易规模比英国东印度公司所得到特准垄断英格兰、亚洲直接贸易,更大上许多;英国还可以改变该贸易以满足自己目,将印度新、旧出口品(香料、靛蓝染料、鸦片)送到远东,取代印尼出口品。1824年3月,英国、荷兰接受这无可改变情势,承认新加坡这个繁荣自由贸易港为英国属地。
这个新城市成功,不只预示东南亚所将有重大改变,也预示英国所将有重大改变,而后者或许正可以解释,为何莱佛士上司那心不甘情不愿表彰他功劳。英国东印度公司于两百年前创立时,有部分考虑认为,具特许垄断地位贸易公司,与z.府保有密切关系,将有助于提升英国在亚洲势力;同样重要,这样机构将较易掌控,不会实行与伦敦意见相左政策。即使在该公司已深深卷入印度大陆上军事行动时(1755年后成为孟加拉实质统治者),这思维仍盛行不坠;国会向来反应乃是加强监督该公司,而非放弃该公司或拿掉该公司在将印度货物运回英格兰上垄断权。
此外,英国东印度公司治理其新属地方式(至少刚开始时方式),正和莱佛士大不样,而和荷兰人治理爪哇方式有些类似。基本上,该公司扮演严厉联盟共主角色,借此掌控印度,联盟成员包括国君、大贸易商、地主。该公司频频与地方上层人士磋商,该公司早期派驻各地总督,有许多人行事作风如贸易商君王(见1.13节)。在这同时,该公司(如地方上许多豪强),以直接动武对付地方上弱势者,而非通过自由签约,取得地方所产许多商品(例如参见7.4节)。
莱佛士做法不同于此。在新加坡,没有什地方豪强可供磋商,即使有,他大概也没兴趣。他深信自己和欧洲人最有见识,因此建立几乎所有实权都由殖民地总督把抓z.府体制,毋需向谁征询意见。另方面,新加坡是货物集散中心,没有自行生产许多产品,因此没必要采取爪哇、印度两地都普遍采取那种强制性劳力管制措施。事后看来,这套自由市场法则和不m;主z.府,倒是他所留下持久不坠遗产。
17—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及其他欧洲国家位于印度洋区域聚据点分布图
(转引自K.N.Chaudhuri,TradeandCivilisationintheIndianOcean:AnEconomicHistory,1985)
但往这方向推进时,莱佛士不只在体现自己想法。欧洲人愈来愈清楚解,他们在亚洲实质利润将来自投入亚洲内部贸易;而且抓住这些机会欧洲人,更常是私人团体而非得到特许公司(这些公司在国内市场享有受法律保障垄断权,重心仍摆在国内市场)。这些“国家商人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