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理论直抱持某种“劳动价值论”,也就是认为某物价格取决于将该物送到市场所需劳动时间多寡,取决于借由运用该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放弃掉生产量(或其他好处,例如休闲)。其实,在李嘉图(DavidRicardo)之类经济学家正式提出这观念之前,它已见于洛克哲学作品、笛福《鲁滨孙漂流记》之类英格兰经典名著里,关于“自然状态”和财产源起种种看法中(马克思主义作为这些经济学理论以外主要替代解决方案长达百年,但在这领域里,它完全不是扮演替代解决方案角色,因为它抱持种特别严苛劳动价值观,证明“自然免费馈赠”之遭到悲惨低估有其道理)。但这往往与们所认为物品天然固有“价值”相冲突:少有人认为红杉价值可借由砍掉红杉劳动量来充分估量。与此同时,们归之为“天然固有”价值,往往是由们自己好恶而非科学法则所决定。不管红杉有何优点,从严谨生物学观点,很难解释为何棵古老雄伟红杉比两棵较年轻红杉来得好:事实上,较年轻、生长较快红杉,提供“森林服务”反倒更多,例如为空气提供氧气。将某地评估物品价值社会、文化法则代之以全球性法则,或许后果非常严重(如本章几个例子所显示),但们至少知道如何以生态学用语或经济学用语,去描绘、比较“事前”和“事后”特点;但们拿商品在市场上价值和其天然本有“价值”相比较时,们是在做重要但更为晦涩难解事。
通过长距离贸易解决问题,往往也为代表这其中全球化、商品化方外人(通常是欧洲人),带来无人猜测得到后果。毕竟他们也来自“地方”文化和社会,而这些文化、社会不可避免在当地资源和当地做事方式出现外来替代性选择时受到影响。欧洲人、北美人所引进那些堆积如山鸟粪,最终证明并非取之不竭(鸟粪开采荣景结束,那些鸟粪产地立即回复到该产业初兴时贫穷景况),但开采养分、运到农田构想仍大有可为。这构想最终孕育出合成肥料(基本上合成肥料在将煤或石油转化为植物成长养分),且这种地力保存方式,如今已完全取代旧式地力保存方法,即精心修改无数种种子以适应当地水土特性旧方法。数代以来细心累积地方知识(数百万农民主要“人类资本”)变得不合时宜,于是,在推广制式种子(这种种子本身成为国际上重要贸易商品)和施用化肥这种新农业方法人士眼中,传统农民变成“无知之徒”(由于有机农业受到重视,那古老知识有许多部分,最近才为人所重新发现)。在努力培育基改作物今日,这过程似乎又将重演。获专利保护基改作物种子,具有某些特性,使它们得以用最理想方式因应特定专利肥料、杀虫剂之类东西。
但在这种生物学标准化时代环境下,社会仍创造出料想不到“需要”,为原本不值顾东西,引爆出迷你淘金热般追逐热潮。例如新近发达繁荣华南,创造出对象拔蚌(geoduck,栖息于美国太平洋岸巨蚌)突然需求,从而使辛苦讨海渔夫致富,且很可能使这种蚌最终绝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