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支持朱太妃之子似继位。可以想象,也许有别宦官提议支持徽宗。[20]
非常重要是,当时朝中没有人提出不要从哲宗弟弟而是儿辈皇族中物色继承人。神宗没有在世孙子,可能英宗也没有在世重孙,但太宗后嗣中肯定有与哲宗之子辈分相当,太祖后代中肯定也有很多同辈。[21]但向太后选择也许最符合人之常情,因为将神宗儿子推上皇位意味着皇位仍由她丈夫后代继承,况且这个新皇帝还是她自己抚养长大。
1100年正月十二日这天决定,几乎彻底改变徽宗生活。假如皇位由他哥哥或弟弟继承,他就可以继续做皇帝兄弟,在这个位置上会有些责任,却能有更多时间去寻求文化上造诣。然而,从徽宗穿上皇袍登上皇位那刻起,他身边就围满*员和宦官,这些人都想影响他在新角色上作为。
向太后参政
徽宗被要求继位时,第反应就是请求嫡母向太后垂帘听政。[22]这在今人看来不足为奇,个刚满十七岁少年,可能会对掌管大宋帝国那样庞大复杂事业感到胆怯,但对徽宗同代人而言,徽宗虚岁十九,完全是成年人,因此,徽宗请求向太后垂帘听政反应出人意料。
徽宗告诉大臣,他希望与向太后同掌朝政,大臣们立即退下商议如何安排。他们找到两个不同先例。个是此前仁宗与哲宗年少,太后亲临朝殿,与小皇帝起垂帘听政,大臣们同时向二人禀奏,实际上是与太后议事。在礼仪上,太后也被视为国家统治者,她生日被定为节日进行祝贺,她听政也要向宋朝主要外交盟友辽国遣使通报。大臣们找到另种先例是,在英宗生病期间,大臣先在朝中拜见英宗,再去后宫拜见太后,禀告太后他们与英宗讨论过事宜,太后有权裁夺。这种方式只是种权宜之计,从礼仪上太后也没有被视为国家统治者。曾布认为,既然徽宗和英宗都已成年,英宗先例是最适合。其他大臣提出些异议,但最后还是都同意曾布提议。[23]
曾布说服其他二府大臣后,随即向徽宗禀奏,详细描述英宗朝安排,并解释说当时环境与徽宗现在十分相似,因为都是皇帝本人要求太后参政。“章献(真宗遗孀)时仁宗方十三,宣仁(英宗遗孀高氏)时大行方十岁。陛下岂可(像他们那样)坐帘中?”然后徽宗与二府大臣同去拜见向太后。太后先是坚称这些都非她所愿,但后来还是同意。大臣们称赞太后贤德,并具体安排听政细节,包括太后不用亲自去前后殿,也不用听取所有奏疏,而是在二府大臣朝见徽宗后,再前往内东宫向太后奏事。而且,太后生日也不定为节日,她听政也不用遣使通报辽国,这些具体安排不同于高太后摄政时那些做法。[24]
接下来几天,向太后直忙着处理后宫嫔妃事,例如为徽宗亡母追授封号,为哲宗嫔妃安排住所和颁赐封号。正月十四日,她下道手诏,说自己不久就不再参与朝政,也不再接受奏疏。又过几天,太后不像以前那样积极听政,对大臣和徽宗决定事基本上都表示同意。二月初五,太后又写封手诏送至三省,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