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
财政事务
在徽宗时代,人们知道自己生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富裕——有更多货币流通,更丰富实物供应,更多人能负担教育,等等。然而,z.府依旧经常资金短缺。[43]多数奏疏似乎都是z.府收入不足及其带来局限,而不是关乎通常被视为整体经济各个要素那些方面,如贸易增长、农业和交通等。
在徽宗即位前三年里,不得不批准因前代皇帝而产生些巨额开支,包括:为前任皇帝修建陵墓,为边疆军队提供资金,以及举行三年次郊祀。根据传统,这些重大典礼还要大量赏赐士兵与*员,总费用超过千万贯铜钱(当时岁入总额至少超过亿贯)。[44]徽宗自己也发起些新建筑工程,其中最著名是耗资巨大景灵西宫。此外,即使是按惯例给前任皇帝嫔妃加封,也要花费大笔钱,因为她们月钱动辄几千贯。[45]
那,徽宗是否解这些财政事务呢?在即位前几个月,徽宗要做出很多涉及巨额开销决定,但大臣们向他禀告时只提到礼仪或先例,而没有预算方面问题。就这样,前任皇帝嫔妃统统得到加封,她们补贴也会相应增加,而哲宗朝在两府效力老臣每人也被赏赐二百至四百两黄金,没有人建议花费较少替代方案。即使是修建哲宗陵墓费用,似乎也没有人直接提到过。
大臣们迟迟不与徽宗讨论z.府收支细节,也许部分原因在于当时账目太复杂。首先,记账不是采用个统单位,而是同时用多种计量单位:铜钱单位是贯(字面意义是指通过中间孔串起来千枚铜钱),白银单位为两,粮食单位是担,丝绸以匹计,还有各州及外国上贡各种物品。尽管在铜钱、银两、粮食和丝绸等主要物品计量单位之间有个粗略兑换率,但不同物品间价格波动时有发生。而且,税赋征收和花费支用都是以各种物品形式,必须有适当运输和储存方式。就连二府大臣也发现,很难汇总z.府共收入多少钱,而这些收入又从何处而来。他们无法把全国预算列在张纸上呈给徽宗看,也无法用张纸将全国所有资产汇总出来。
当然,徽宗也逐渐理解分配给z.府收入与分配给皇家藏库(当时被称为内藏库)收入之间不同。属于z.府税收与开支由普通z.府*员处理。户部掌管这些事务,相关大臣通过上疏讨论这些问题,并对如何使用这些收入提出建议。但z.府*员不会知道皇家藏库账目,因为这些账目被视为皇帝私人财产。只有少数几个宦官掌管皇家藏库,监控着里面存款和支出,而这些都属于机密。由于皇家藏库收支平衡通常会好于z.府藏库,因此,皇帝每年都要向z.府账目上转入些钱,还经常批准些贷款,这已成为种惯例。
土地税入中有三分之二留在地方,作为各县、州和路开销。如果郝若贝(RobertHartwell)计算和预测准确合理话,那,在1093年,另外三分之上缴至京师土地税大约占中央z.府与皇家藏库总收入30%,其余70%则来自国家贸易机构和专卖、雇佣服役各项费用、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