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殿录》实际上是蔡京撰写。在这篇文章中,先是逐条列出神宗新政所有优点,然后是保守派对这些政策歪曲诋毁。神宗驾崩后,高太后垂帘听政,“群*汲引相援而起列置髙位”,将神宗所有好政策都废除。徽宗登基后,请求母亲起执政,同样事情再次发生,那些重新掌权人出于报复心理,推翻原来所有政策,甚至称“从父之失为非孝”。在徽宗开始亲政后,每条法令或措施都坚持遵从神宗先例,至少们看到史料上是这说。[20]如果连蔡京和徽宗也坚持这种说法,那毫不奇怪,大部分人都会附和他们。
蔡京与宋金联盟
现代历史学家通常都将蔡京描述成极力支持宋金联盟人。[21]但对史料进行更细致分析就会发现,应当将蔡京态度划分为两个阶段:刚开始时,蔡京支持多解辽国发生事情与宋朝如何从局势发展中获益,以及后来对采取军事行动抱有强烈保留态度。此外,们还应当考虑到,蔡京在1120年六月致仕,此后四年半中并没有参与太多朝廷事务,而这时期正是宋金谈判和签订盟约时间。
当时人们往往认为,蔡京要为所有错事负最终责任,这种观点尤其常见于弹劾蔡京奏疏中。1118年,安尧臣在份长篇奏疏中以大部分篇幅谴责童贯,称朝廷内外都在议论童贯与蔡京相互勾结,“共唱北伐之议”。[22]徽宗内禅后不久,孙觌也上表弹劾蔡京罪大恶极,称蔡京导致边界毁约事件并煽动军事行动。[23]在1126年三月钦宗贬斥蔡京诏书中,蔡京被控提倡“平燕之议”,这显然反映孙觌等人观点。[24]《东都事略》可能也是基于这些指控而认为,“(蔡)京首倡之燕山之役”。[25]因此,很多当代历史学家也会做出类似推论,毫不奇怪。然而,这就是将弹劾奏疏中夸大指控轻易接受为事实个例子。
确,蔡京在1115年支持将投降宋朝赵良嗣带到朝廷,旨在探听他所解当前辽国局势,见到他后还支持进步打探消息,但这并不意味着蔡京渴望战争。1116年和1117年诏书中提醒北部边境宋军守将不要挑起事端,这很可能反映蔡京谨慎态度。[26]因为如果蔡京强烈支持战争,那徽宗这些诏书就意味着彻底否定蔡京意见,而这种可能性不大。此外,等到蔡京对女真人和辽国发生事情有更多解后,与大多数资深宰辅样,他也看到宋与金建立军事联盟严重弱点。[27]史料记载几件事能反映出蔡京反对态度。当童贯上表建议趁辽国内乱之机夺回燕京时,徽宗想听听蔡京对这件事看法,几次派宦官前去询问,蔡京都没有回复。直到有次徽宗在上朝结束后将蔡京留下来,直接问他想法,蔡京才愿意表达自己观点。他对徽宗说,自己对童贯没有信心,而出征外国这样重要任务也不应当托付给童贯。当时徽宗提到童贯早年在西北边境取得胜利,蔡京反驳说,不知道这些胜利中有多少是童贯功劳。[28]
第二件事发生在1119年初。蔡京受命接待金国使臣,但他对新联盟仍然没有完全信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