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照护等工作,专科医生也可以和家庭医生定期进行康复期会诊,以保证患者平稳康复。这样也能最大限度地缓解大医院床位紧张问题,保证重症患者住院需求,将些慢性病、康复期患者安置在基层医院或家里,患者感受也会更好些。如果在康复期出现问题,可再转回大医院,如此循环,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医院作用,也可以缓解大医院就诊和住院压力。
再次,治疗方法标准化。现在很多医院之所以就诊人数多、压力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足够经验和资历医生较少,患者往往都是冲着某个专家而来,而专家很多时间都耗费在些小病接诊上——专家往往不仅要出门诊,还要做科研、带学生,精力有限——治疗小病确是对专家时间消耗,患者也会觉得挂专家号又贵又难。想可以通过大数据手段,将专家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进行标准化研究,输出各类病症治疗方法,这样普通医生在接诊时,通过患者健康档案数据,电脑就能分析出基本病情以及相似患者案例,并给出曾经治疗专业方案供普通医生参考,普通医生可结合临床情况对患者进行治疗;如遇到特殊疑难杂症,再请专家进行会诊,这样来可以提升基层医生医疗水平,也能最大限度地节省专家时间,将专家精力和能力放在最需要他地方,专家可以有更多时间做科研、带学生,大大地提升医疗效率。
然后,研发可穿戴设备。国家可重点鼓励和支持些医疗科技公司,研发更新锐个人健康可穿戴设备,未来可能只需要块腕表,就可以检测到个人身体状况,无需复杂采血过程,通过汗液和皮肤表层细胞就能检测出大量健康数据。就像辆智能汽车样,有任何地方出现问题,都会及时预警,患者可自行解,家庭医生也能及时帮治。现在有很多突发病例,比如心脏病、心脑血管病等,从发病到死亡时间非常短,往往发病前患者自己都不知道,下子晕倒就去世,实在可惜。如果未来可穿戴设备可以随时检测到这类风险,及时通知患者家属及家庭医生,就能最快地给予治疗,不再让此类悲剧发生。除可穿戴设备,用户家里可以配置些基础个人检测设备,数据可以随时上传到家庭医生那里形成个人健康档案,家庭医生也可以根据数据变化和趋势,提前预判些疾病发生;家庭智能设备也可以给用户提出合理生活膳食以及运动建议,帮助用户早预防、早治疗、早康复。
最后,营造全面就医环境。目前些行业协会、社会福利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相对来说都是独立存在,未来可以将这些组织引入医疗体系,对些需要救助个体进行提早跟踪救助,同时些公益组织也可以招募志愿者,配合家庭医生对些孤寡老人、残障人士、孤儿等进行单点扶持与救助,可以全方位地为患者身心给予温暖照护。这次砍伤人,就是在疾病和生活折磨下产生报复社会扭曲心理,如果有人能提早给予他些心理疏导,也许就不会造成这次恶果。
从医这多年,越来越觉得疾病对于患者来说固然可怕,但最可怕是患者失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