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策有关思想重要文献。
李鸿章首先针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出六条“救时要策”,逐条给予论证,面对鸦片战争以来时局,李鸿章承认“江海各口、门户洞开”现实,表示“自有洋务以来,叠次办结之案,无非委曲将就”不满意态度,说出此前与日交涉“几于管秃唇焦”费力和辛苦。值得提是,李鸿章对近邻日本快速兴起看得很真切,并表示自己担忧,呼吁与日本竞争才是当务之急。日本国“改习西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煤铁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留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债,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土,蔑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之外,日本则近在户闼,伺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
针对国内形势,李鸿章给出个药方:那就是变革和奋起。针对此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李鸿章呼吁遵循实事求是精神,采取务实策略,改革内政、兴办洋务以自强;对外惧战以求内部自强发展和平环境,切不可逞意气孤注掷,把国事视为儿戏;内政不修,则“战守皆不足以恃,而可亦不可久也”。
言以蔽之,李鸿章理论,那就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在这种大政方针下,李鸿章概括几点具体方案:是“海防”重于“塞防”;二是反侵略之战不能意气用事,必须以全局观来进行统筹,采取理智务实态度;三是在西北边境,屯兵耕种,积蓄力量;四是节省军饷全部用于东南海防,否则首尾难以兼顾,如同鱼与熊掌样,不能两全。
对于李鸿章提出暂缓西征、全力经营海防观点,左宗棠表示坚决反对,左宗棠认为,收复新疆是整个国防战略形势需要。中国定都北京,蒙古环卫北方,因此,北方和西方稳定直接关系到都城安危。在这关键时期,如果不立即平定新疆叛乱,日久之后,必然生变。就眼下来说,俄国、英国尚不会介入中国平定叛乱之举,所以趁此机会速战速决。从经费上说,海防本来就有经常之军费,而塞防本来经费就不多,即使得全部停,对于“海防”也没有什大帮助。
值得提是朝廷在这样“摆平衡”中,掌握得应该还算不错。毕竟,无论对李鸿章,还是对左宗棠而言,他们都是站在他们自己角度上提出问题。而就朝廷本身来说,在精力、物力和财力许可范围内,当然是愿意两者兼顾。于是,朝廷方面令左宗棠不惜切代价收复新疆等失地;另外方面,立即让李鸿章、沈葆桢等,积极组建南北洋水师。1876年,左宗棠率军西征,先后收复新疆南北路,阿古柏服毒z.sha,西征军取得大胜,为后来迫使俄国交还伊犁创造条件。
在很多人看来,左宗棠“塞防”毕竟是有结果,国家通过西征维持领土完整。而海防呢,李鸿章所花费巨资打造起来“北洋水师”最后却是“竹篮打水场空”。这样“得”“失”,在后人心目中轻重顿显,所以有不少后人在评价李鸿章、左宗棠时,难免抑扬,泾渭分明。这也是李鸿章在大众评价范畴中远远不如左宗棠重要原因。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