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官吏样,曾国藩对于这场事件所具有象征意义估计得并不充分,在他们看来,偌大帝国经历得太多,些小小外夷国家,就像泥淖里泥鳅样,也掀不起什浪花来。曾国藩并没有意识到个新时代即将来临,他毕生忠诚和服务帝国将因此土崩瓦解,而毕生所追求文化传统也因此动摇。
鸦片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正是曾国藩研究宋明理学如痴如醉之时。1841年8月天,曾国藩来到京城琉璃厂。在琉璃厂,曾国藩无事闲逛书摊。当他看到套全本《朱子全书》时,心念大动。这个时候,三十岁曾国藩已然有对天地人之间疑问,也有关于人生初步感悟;那种对于世界探秘意识也悄悄地潜入他内心。曾国藩虽然直熟读四书,对其中很多章节滚瓜烂熟,但那种方式读书,都是为应付科举考试,对于其中奥义,却是生吞活剥知半解。哲学从来就不是学习,而是通过感悟悄悄地潜入。这样说法,适合每个读书之人。程朱理学在很多方面涉及到对天地人探寻,有着诸多哲学上思辨,这些都让曾国藩很感兴趣。他很想解宋明理学精髓所在,也想真切探寻下朱子思想脉络:个布衣书生如何释疑解惑,又是如何练就与天齐、与地同,凛凛不可撼浩然之气呢?——曾国藩赶忙掏出银两,将这套书买回去。
因为这样契机,让早期曾国藩与程朱理学结下不解之缘,曾国藩从此走上条自观照道路,生命轨迹从此也与中国文化主流思想真正连接上。曾国藩花费大量时间用来阅读、沉思、辩驳,就像个信徒样,专心地做他内心功课。宋明理学读书和处世方法,让曾国藩豁然开朗。尤其是朱熹学说中关于理客观性以及后天养气主张,让曾国藩很是赞同。朱熹说:天下事物,莫不有理,比如,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夫妇,有夫妇之理;兄弟,有兄弟之理;朋友,有朋友之理;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莫不各有其理……朱子学说之所以大得曾国藩赞同,现在看来,似乎与两人有着共同生长背景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性格,以及学问道路吻合有关。这,也许是冥冥之中暗合吧。
那段日子,是曾国藩在北京最有收获,也最感到温暖段时间。朱子思想浩瀚与广大,绝不是那些死板而教条八股所能比拟。朱子学说就像是在黑夜中为他打开扇窗户,将天宇中璀璨繁星展示在他面前。因为读朱子文章,曾国藩感到头脑里面有无数活泼小鱼携带着水泡浮上来,心灵似乎下子打开,能感觉到自己思想如花样慢慢含苞欲放。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渴望跟人交流,渴望思想碰撞,即使是点不着内心火焰,闪烁火星,也会让他产生快感。段时间之后,曾国藩来到京城大儒、也是湖南人唐鉴所住碾儿胡同,恭恭敬敬以弟子之礼拜谒唐鉴,向唐鉴请教些读书感受。年过花甲唐鉴,自然是知道这位勤奋好学后辈,见曾国藩如此谦恭,很受感动,乐滋滋地收下这位门徒。唐鉴教导曾国藩说,控制社会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可能部分章节内容会丢失。